朝鮮戰爭
簡介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入侵韓國,引發了這場衝突。朝鮮和韓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曾是一個名為朝鮮的國家。戰爭結束後,朝鮮分裂成兩個國家。然而,朝鮮試圖透過入侵韓國將這兩個國家統一在共產主義之下。
朝鮮半島地圖
描述 - 建立的圖形影像描繪了一個朝鮮帝國分裂成兩部分及其旗幟。
朝鮮吞併韓國引發了美國對共產主義發展問題的擔憂。聯合國允許美國軍隊進入朝鮮,以解救韓國免受朝鮮軍隊入侵。
名稱
朝鮮戰爭不像世界大戰那樣規模龐大,因此每個國家對這場戰爭都有自己的看法。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稱呼它。
著名地標 - 首爾的朝鮮戰爭紀念館
由於朝鮮發起了戰爭,他們正式稱之為“祖國解放戰爭”或“朝鮮戰爭”。
在臺灣、澳門和香港,“韓戰”一詞使用頻率最高。
由於戰爭於6月25日開始,因此在韓國被稱為“六二五戰爭”、“六二五動亂”或“六二五”。
在中國,這場戰爭官方稱為“抗美援朝戰爭”。然而,在非正式場合,人們稱之為“朝鮮戰爭”。
在美國,總統哈里·S·杜魯門最初將這場衝突稱為“警察行動”,因為該行動是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進行的。
二戰後,人們忙於重建,因此沒有更多關注朝鮮戰爭,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說它在歐洲國家是“未知戰爭”或“被遺忘的戰爭”。
背景
朝鮮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這個國家經歷了許多政治動盪。這裡發生過多次國內和國外革命。讓我們快速瞭解一下朝鮮的歷史。
在日俄戰爭(1904-05年)中擊敗沙皇俄國後,日本於1910年透過《日韓合併條約》吞併朝鮮,朝鮮從1910年到1945年處於日本的直接統治之下。
1945年8月10日晚上,美國陸軍上校迪安·臘斯克和查爾斯·H·博恩斯蒂爾提議將北緯38度線作為蘇聯(現代朝鮮)和美國(現代韓國)在朝鮮的佔領區之間的邊界。然而,這條邊界在戰爭結束後發生了變化。
1949年中國成立後,朝鮮對中國共產黨取得成功的貢獻並沒有被遺忘。2000節火車車廂裝滿了物資,數千名朝鮮人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因此,中國承諾在朝鮮與韓國發生衝突時支援朝鮮。
朝鮮戰爭的程序
朝鮮戰爭始於黃海省甕津半島清晨的炮戰。朝鮮佔領了韓國。
1950年6月28日,朝鮮進入韓國首都。然而,韓國軍隊摧毀了漢江大橋,以阻止朝鮮士兵進一步南下,但他們沒有被阻止。這就是杜魯門授權麥克阿瑟將軍使用美國空軍和海軍力量協助大韓民國軍隊的原因。
蘇聯駐北京大使向斯大林通報,如果美國參與並越過北緯38度線,中國將加入朝鮮戰爭。這就是中國參戰的原因。
1950年8月4日,釜山防禦圈的戰鬥不再有任何進展。由於朝鮮戰爭可能出乎意料地逆轉,毛澤東宣佈需要派遣志願軍來確保朝鮮的勝利。因此,第二天,毛澤東指示東北邊防軍在9月初結束戰爭。
聯合國部隊從仁川發起兩棲攻擊,摧毀了朝鮮人民軍四分之三的兵力。朝鮮人民軍迅速向北撤退。1950年9月19日,聯合國部隊渡過漢江,入侵首爾,奪回首都。
聯合國軍指揮部發起“斷然行動”,以將共產主義軍隊趕到北方並奪回洪川、首爾和春川。
1951年7月,在開城開始正式的停戰談判,以結束朝鮮戰爭。
1953年7月27日,中國、朝鮮和美國決定簽署和平協議,正式結束朝鮮戰爭。
特點
每場戰爭都會造成金錢、生命和自然資源的損失。以下是一些關於朝鮮戰爭的統計資料。
軍事傷亡
死亡總數 = 300多萬
朝鮮人口的12%到15%死亡
100多萬美國士兵死亡
韓國報告了137,899人死亡和24,495人失蹤
中國報告了183,108人死亡和26,621人失蹤
平民傷亡
在朝鮮,有406,000名平民死亡,680,000人失蹤
在韓國,大約有225,600名平民受傷,373,500名平民死亡,超過387,740人失蹤。
後果
在朝鮮半島,戰後重建各不相同。儘管韓國最初的工業基礎遠弱於朝鮮,但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一倍多。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韓國經濟經歷了世界上一些最快的增長。到2010年,它被評為全球第十三大發達經濟體。
現代韓國
描述 - 與朝鮮相比,現代韓國發展得更為迅速。我們可以從完善的基礎設施推測其發展。
然而,由於戰爭,朝鮮作為一個工業文明完全被摧毀。自戰爭結束以來,朝鮮一直處於金氏王朝的獨裁統治之下。此外,朝鮮目前奉行“先軍政治”。朝鮮今天仍在發展。
結論
朝鮮戰爭是朝鮮半島最大的災難。兩國戰爭持續了3年,損失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基礎設施、金錢和生命。戰爭結束後,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朝鮮在過去與韓國相比擁有強大的實力,變成了由金氏王朝統治的國家,經濟變得非常薄弱,而韓國則成為了擁有巨大GDP的現代世界領先國家。
常見問題
Q1. 朝鮮和韓國目前的GDP是多少?
A1. 2021年的資料顯示,韓國的GDP約為2071萬億,而朝鮮的GDP約為35.89萬億。
Q2. 朝鮮目前的統治者是誰?
A2. 朝鮮最高領導人是金正恩。
Q3. “保土慘案”發生在何時何地?
A3. 保土慘案發生在1950年朝鮮戰爭期間的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