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薩瓦南達·巴拉蒂訴喀拉拉邦:解讀塑造印度憲法的里程碑式案例
引言
凱薩瓦南達·巴拉蒂訴喀拉拉邦案是印度法律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它被認為是印度最高法院最重要的判決之一,維護了印度憲法的至高無上,並確立了基本結構原則。
本文將探討該案的背景、法律問題和影響,以及它對印度法律體系和民主的影響。
凱薩瓦南達·巴拉蒂等人(申請人)訴喀拉拉邦(被申請人):案例概要
凱薩瓦南達·巴拉蒂等人訴喀拉拉邦案,也被稱為基本權利案,無疑是印度憲法史上最重要的判決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印度獨立後最重要的判決。
本案中的多數判決由首席大法官S.M.西克里、赫格德法官、穆克赫傑阿法官、謝赫拉特法官、格羅弗法官、賈甘莫漢·雷迪法官和卡納法官作出;雷法官、帕萊卡法官、馬修法官、貝格法官、德維迪法官和錢德拉楚德法官持異議。
可以肯定地說,本案的判決終結了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之間的鬥爭,拯救了國家的民主制度和框架。
這場法律戰的最終結果是由兩位憲法重量級人物和法律巨匠N.A.帕爾基瓦拉(代表申請人)和H.M.塞瓦伊(代表喀拉拉邦)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所獲得的判決。
該案歷時68天的聽證會於1973年4月24日結束,併發布了長達703頁的判決書。
關於案件的事實
喀拉拉邦卡薩戈德地區的埃德尼爾穆特(一個修道院社群)聘請凱薩瓦南達·巴拉蒂為其首席祭司。穆特的一些財產屬於巴拉蒂。喀拉拉邦立法機關於1969年通過了土地改革修正法。
該法案授權政府購買穆特的一些土地。1970年3月,巴拉蒂根據憲法第32條向最高法院提起訴訟,以維護以下權利:
條款 | |
---|---|
第25條 | 信仰自由 |
第26條 | 管理宗教事務的權利 |
第14條 | 平等權 |
第19(1)(f)條 | 購買財產的自由 |
第31條 | 強制徵用財產 |
在法院仍在審理該請願書期間,喀拉拉邦政府於1971年通過了《喀拉拉邦土地改革(修正)法》。
申請人提出的論點強調了議會為了推翻戈拉克納特訴旁遮普邦案的結果而提出的若干修正案的合法性。
申請人特別對第24、25和29次憲法修正案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
法院面臨的問題
以下內容是否符合憲法規定?
1971年憲法修正法案,第24條
1972年第25次憲法(修正)法案
議會行使憲法修正權的範圍。
本案中爭議的問題還包括:議會修改憲法的權力是否不受限制?換句話說,議會能否修改、修正甚至廢除憲法的任何部分,以至於所有基本權利都被取消?
案件中的爭議
申請人
申請人聲稱,議會修改憲法的權力有限,妨礙了他們希望採取的行動。
根據穆德霍爾卡法官在薩詹·辛格訴拉賈斯坦邦案中的判決,議會不得為了改變憲法的基本設計而修改憲法。
他們聲稱,第24和25次憲法修正案侵犯了第19(1)(f)條規定的基本權利。
被申請人
根據邦政府的說法,議會的至高無上是印度法律體系的基本原則,因此,它擁有不受限制的修改憲法的權力。
被申請人強調,為了履行其社會經濟義務,必須維護議會不受限制的修改憲法的權力。
凱薩瓦南達·巴拉蒂案的判決
1973年4月24日,議會以7:6的微弱多數通過了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裁決,即議會可以修改印度憲法的任何部分,以履行序言中規定的社會經濟義務,但前提是不改變其基本結構。
少數派的不同意見警告說,不要賦予議會不受限制的修改權力。
法院認為,第24次憲法修正案完全有效。
什麼是基本結構原則?
根據基本結構原則,議會可以隨時修改憲法,但前提是不得改變憲法的基本結構。
法庭沒有提及憲法的基本結構,將其留待法院解釋。最高法院後來在許多其他判決中對此作了詳細闡述。
法院認為,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憲法的修改不屬於第368條中“修正”一詞的含義。“基本結構”測試必須透過,議會才能修改憲法條款。
常見問題
Q1. 凱薩瓦南達·巴拉蒂案的概要是什麼?
A:凱薩瓦南達·巴拉蒂訴喀拉拉邦案歷時68天,從1972年10月31日持續到1973年3月23日。由13名法官組成的憲法法庭以7比6的投票結果裁定,憲法的基本框架是不可改變的,議會不能對其進行修改。
Q2. 哪個案件被稱為“人身保護令案”?
A:賈巴爾普爾地區行政長官訴希瓦坎特案的判決,通常被稱為人身保護令案,為根據預防性拘留法作出的無數逮捕行動設定了先例,該法禁止被告在特殊情況下要求其自由。
Q3. 凱薩瓦南達·巴拉蒂案中誰勝訴?
A:凱薩瓦南達·巴拉蒂敗訴,法院裁定,議會可以修改印度憲法的任何條款以履行序言中向公民保證的社會經濟義務,只要該修正案不改變憲法的基本結構。
Q4. 哪個案件被稱為基本權利案?
A:凱薩瓦南達·巴拉蒂案,也被稱為政府與司法之間嚴重衝突的案件,也被稱為基本權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