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冥想:意義及治療應用
印度教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冥想長期以來一直是其傳統的一部分。根據印度教傳統,每個人都是一個精神存在,但一旦他們捲入世俗事務,他們就會與神聖的源頭分離;冥想是一種幫助個人瞭解自己並將靈魂與神聖聯絡起來的技巧。事實證明,這項技術在解決和應對各種身心疾病方面非常有用。儘管這項技術起源於印度,但它在西方變得非常流行,並且是全世界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推薦的最有效技術之一。
印度冥想的意義
超驗冥想是由馬哈里希·馬赫西·優紀倡導的,他教授的是源於吠陀經的冥想。這項技術包括獨自靜坐,閉上眼睛,在腦海中重複梵文真言。吠陀經解釋說,吟誦真言可以幫助個人超越頭腦的制約,不再受頭腦中消極或積極思想的影響。印度冥想主要是一個精神概念,也是與神聖連線的一種手段。然而,在西方,它是一種練習正念的技術,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上,並提高自我意識。印度冥想主要包括兩種主要技術:吟誦真言和正念冥想(維帕薩那)。有不同型別的冥想,其中一些簡要解釋如下:
正念冥想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它需要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觀察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不加評判。
超驗冥想需要定期以某種方式背誦“真言”、“咒語”或短語。同樣,你可以在一個平靜的環境中進行。一個人可以坐直並舒適地冥想15到20分鐘。
利用感官是它的另一個方面。可以指導個人閉上眼睛,放鬆身心,坐在一個寧靜祥和的環境中。維帕薩那冥想的首要目標是自我觀察,以改變自己。為了建立身體和心靈之間的聯絡,必須注意各種生理體驗。
慈悲冥想(慈愛冥想)專注於對其他人的愛和善意。這個人必須安靜舒適地坐著,保持直立的姿勢。下一步是這個人深呼吸幾次,對自己重複善意的詞語,首先對自己,然後對他們的家人、朋友和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人,最後是對所有人。
脈輪,也稱為輪子,是我們體內獨特的精神能量中心和力量。這七個脈輪分佈在我們身體的不同區域,每個脈輪都用一種獨特的顏色來象徵。
印度冥想的治療效果
雖然印度冥想治療效果的證據並不十分有力,但一些研究人員得出結論:
冥想表現出顯著的生理反應,例如心率減慢,並給人一種“放鬆狀態”的感覺。
薩哈伽冥想,或對思想的被動觀察,已被證明可以改善患有哮喘、癲癇和癲癇發作等生理疾病的個人的狀況,因為它可以降低壓力水平。
超驗冥想可以幫助人們減少腸易激綜合徵和腸脹氣的症狀。
研究表明,冥想可以有效地幫助應對收縮壓,並幫助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冥想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冥想是一種古老的精神修行,但現在正為治療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鋪平道路。冥想現在已被納入各種心理治療實踐,例如認知行為療法和接受和承諾療法。
證據表明,冥想對大腦有明顯的影響;冥想練習者的大腦波顯示出神經迴路的高度協調和左前額葉皮層的較高活動,這與快樂感和其他寧靜的情緒有關。冥想也會影響杏仁核,杏仁核與強迫症有關,因此可以減少強迫症的症狀。冥想帶來的注意力提高和自我意識增強有助於開啟大腦,將注意力從自我痛苦中轉移開來,從而導致個人態度和行為的積極轉變。
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現在越來越重視冥想。認知行為療法旨在瞭解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潛在態度。悲觀和自我貶低的思想源於這些潛在的態度;揭示它們的一種有效方法是透過冥想。接受和承諾療法旨在控制問題,而不是解決方案。其主要思想不是壓制負面情緒和感受,否則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接受和承諾療法旨在改善患者與他們所經歷症狀的關係,而不是消除它們。在接受和承諾療法中,冥想已被用來將負面情緒和感受帶入意識中,意識到它們,面對它們而不是壓制它們,最終有效地處理它們。
心理治療師建議各種包含冥想元素的練習,例如:
將好的和壞的感受視為象棋遊戲中的黑白棋子,並試圖理解沉溺於負面感受是與自己徒勞的較量。
想象自己處於拔河的境地,負面情緒強烈地將個人拉向深淵;由於力量很強,明智的做法是鬆開繩子,強調學習放手的意義,否則就會掉進深淵。
想象自己坐著,看著人們拿著標語牌,上面寫著個人此刻正在經歷的感受,個人可能會意識到他們在一段時間後失去了注意力;目的是追溯事件,找出注意力在哪裡丟失,然後從那裡恢復,這有助於提高對自身思想和感受的注意力和意識。
想象自己坐著,連線到自己大腦的裝置測量焦慮水平;焦慮似乎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個人可以做些什麼來控制焦慮,或者他們的行為是否增加了不適?這有助於緩解焦慮症狀,並瞭解自己的思想、行為和影響。
冥想的臨床應用
醫學從業人員不斷認識到壓力在身體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臨床環境中應用壓力管理技術,例如冥想。一項試圖瞭解薩哈伽瑜伽冥想效果的研究確定,這種練習可以降低癲癇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其他各種研究表明,冥想有助於改變腦波模式,並增加與放鬆相關的“阿爾法波”的活動;觀察到大腦θ波活動的變化,表明在冥想期間邊緣系統被啟用。除此之外,當人們進入冥想狀態時,可以觀察到腦部影像的變化。2014年進行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正念冥想對控制焦慮、疼痛和慢性疾病具有重大影響,並提高了生活質量。雖然冥想也會影響情緒、睡眠、注意力和更年期綜合徵,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
結論
有令人鼓舞的結果表明,冥想在臨床環境和心理治療中都可能有效,但需要更多證據。冥想起源於印度的一種精神修行,但現在正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不僅作為一種精神修行,而且作為一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