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形成:意義與重要性
“印象形成”是指我們根據所能獲得的關於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的所有資訊,在腦海中構建對其品質的看法。例如,如果我們公司的新員工第一天上班穿著邋遢、皺巴巴的衣服,我們可能會對她留下不好的印象,並認為她的工作也會很邋遢。然而,第一印象並非總是可靠的。根據這位員工的工作表現是否經常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我們可能會對她另眼相看。
印象形成的意義是什麼?
對新的人或地方形成看法發生在一個人的腦海中,是瞬間且無意識的;這就是印象。這些信念,通常基於模糊的資訊,塑造了人類彼此以及與周圍世界交流的方式。因此,印象形成是個人基於各種基本特徵看待他人的方式。當人們以某種方式行事時,印象形成的過程就越頻繁地發生。這種行為傳達了某些個性或行為,並引起對他人的良好印象。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面試。為了給面試官留下好印象,候選人可以穿著得體並舉止謙遜。提供給接收者資訊被用於對該人進行判斷和評估。最初的印象往往是不正確的,儘管它們有時是準確的,因為在這個階段對一個人的瞭解很少。
產生印象的基本品質
阿什提出了三種突破性的印象形成研究方法:自發反應、個人自由和清單式。最近的研究還包括第四種方法,基於使用帶有錨定點的等級量表,例如“極其正面”和“非常負面”。對印象形成最可靠的評估通常涉及多種方法的結合。
自發反應
印象形成的研究通常採用自發反應的實驗方法。參與者被要求在閱讀一個簡短的故事或一系列性格形容詞(如“自信”、“健談”、“冷漠”等)後,快速勾勒出他們的第一印象。這種方法有助於收集關於形成印象的具體細節的可靠資料。然而,由於難以精確編碼回覆,通常需要額外的定量測量。
個人自由
一種常見的測試形式稱為“個人自由”,其中觀察者被指示思考一個用一系列描述性形容詞描述的特定人物,然後寫下那些立即想到的形容詞。
清單式
自由回答或自願聯想資料有時會輔以包含幾種性格特徵的清單,以比較群體模式。給受試者提供一組性格特徵描述,並要求他們選擇最能代表他們在腦海中創造出的想象人物的特徵。雖然這確實提供了對體驗的定量評估,但它也限制了參與者的回應在一個狹小且經常是嚴格的範圍內。然而,清單資料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時,提供了關於印象本質的重要資訊。
極其正面或非常有利
使用李克特量表時,觀察者會評估他們對某些特徵陳述的認同程度。形容詞列表、場景的照片或影片描繪以及敘事場景都是常用的資訊呈現方式。可能會問參與者:“一個誠實的人會尋求丟失包裹的所有權嗎?”,並給他們一個5分量表來回答,從1(極不可能)到5(非常可能)。
勸說資訊理論
根據印象形成理論,知覺過程充當吸收關於周圍世界資訊的渠道。該理論還暗示,這種環境是行為的主要基礎。人們對一個問題的判斷和意見受他們形成的印象的影響。第一印象的概念假設個人會對彼此進行主觀評估。某些特徵將比其他特徵更受重視(這些被稱為關鍵特徵),它們的影響將波及開來,塑造未來相遇如何揭示其他特徵。雖然某些特徵受到重視,但其他特徵(外圍特徵)並沒有受到重視。
知覺頻率的增加
正如“知覺”理論日益流行所表明的那樣,當人們將其價值觀和態度投射到其環境中時,他們會誇大對它的看法。這意味著一個人的感覺或想法將對其如何解釋周圍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認知偏差透過影響一個人看待周圍環境的方式以及該環境如何回應以維持個人的偏見來產生知覺強化。如果某人擔心被評價,他們可能會避免公開演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將受到評估。只需環顧房間,就能透過微笑看到觀眾熱切的期待。
當前的最大趨勢
印象形成任務會引發不同的反應,這取決於刺激材料是否一致;當感官內容一致且伴隨一致和樂觀的優勢效應時,勸說中的支配效應就會發生;有害物質在整體上,尤其是在材料不一致的情況下,對形成印象更為重要。
一致性理論
在潛意識人格理論的背景下,一致性是指新產生的知覺與先前獲得的知識一致的程度。從一個人的其他特徵推斷其特徵涉及兩個層次的一致性。
結論
雖然以下步驟按時間順序排列,但印象形成的四個階段是同時發生的。在遇到新人的不久之後,我們開始形成印象並對他們做出初步評價。這些印象往往會影響我們後來的判斷,但反覆接觸特定的人格可能會改變我們最初的印象。特別是,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往往非常簡單,過於偏向一方(正面或負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形成更細緻的看法。上面討論的認知過程有時會被忽略,而傾向於基於外貌和非語言線索的表面評價。正如我們所知,snap judgment是由基於對具體感官資料的直接情感反應而做出的即時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