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


儘管我們中的一些人覺得歷史很枯燥,但透過回顧過去,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便更好地為現在和未來做出決策,這至關重要。歷史總是充滿著鬥爭和辯論的崎嶇道路,這些鬥爭和辯論已經被闡明。

心理學史簡述

就學科而言,心理學是一個非常年輕的領域——它只有大約138年的歷史。然而,在此之前,哲學家、醫學專業人員和生理學家確實考慮過為什麼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行為方式如此,尤其是在關於人的方面。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笛卡爾就是一些試圖理解或定義人類精神及其與身體關係的哲學家。

生理學家和醫學專業人員質疑精神和身體是否在生理上是相連的。例如,古斯塔夫·費希納透過他對感知的分析,經常被認為進行了一些最初的科學實驗,這些實驗將成為心理學實驗的基礎。同樣,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在視覺和聽覺感知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

1879年,一切都在德國萊比錫的一個實驗室裡開始融合在一起。生理學家威廉·馮特當時試圖運用科學原理來研究人類思維。世界各地的學生都在他的實驗室裡學習如何研究人類思維的結構。根據馮特的說法,意識——意識到外部事件的行為——可以分解成思想、情況、情緒和其他基本組成部分。由於他們幾乎無法讀懂他人的想法,因此學生必須能夠評估自己的想法,才能批判性地檢查這些非物質成分。

馮特將這種操作稱為客觀內省,即評估和審查自己的想法和智力追求的做法。例如,馮特可能會將一個物體,比如一塊石頭,放在學生的手中,並要求學生描述這塊石頭給他帶來的所有感覺。這是第一次有人嘗試將客觀性應用於心理學並進行測量。馮特以其對客觀性的關注以及建立了心理學第一個真正的實驗而聞名,因此被認為是心理學之父。

鐵欽納和結構主義

愛德華·鐵欽納是馮特的一名學生,他是一位英國人,後來將馮特的理論帶到了紐約的康奈爾大學。鐵欽納在馮特最初的概念基礎上,將他新的觀點命名為結構主義,因為研究的主題是思維的結構。他認為每一次經歷都可以分解成它的組成部分、情緒和感覺。鐵欽納同意馮特關於意識可以分解成其組成部分的觀點,但他還認為思想和身體感覺可能也受制於客觀內省。

鐵欽納可能不會給他的學生一個藍色的物體,讓他們對它做出反應,而是鼓勵他們思考藍色的東西。在心理學發展的初期,結構主義佔據主導地位,但隨著結構主義者就哪些經驗的基本方面最重要展開激烈的爭論,它很快就失去了地位。

詹姆斯和機能主義

在19世紀70年代後期,哈佛大學成為美國第一所開設心理學課程的大學。哈佛大學最著名的教授之一威廉·詹姆斯教授這些課程。《心理學原理》是他關於這個問題的詳盡手冊,其製作精良,至今仍有很多版本在出版。詹姆斯更關心的是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分析它,他認為從根本上和科學地檢驗意識仍然是不可能的。

意識的思想總是以快速移動的洪流形式流動,當我們開始思考我們最近在思考的事情時,我們最初思考的事情已經改變了。相反,詹姆斯專注於頭腦如何使人們能夠參與快樂並適應現實世界中的環境——他稱之為機能主義的觀點。

格式塔心理學

馬克斯·韋特海默不同意結構主義的觀點,因為他認為像感覺和體驗這樣的心理過程不能簡化為任何簡單的片段,但卻可以被理解。感知只能被理解為一個完整、整體的事件,就像一首旋律由單獨的元素組成,只有當音符具有正確的關係時才能理解。由此產生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說法。根據韋特海默和其他人的說法,人們天生就會在他們所呈現的感官輸入中尋找趨勢(或“整體”)。

在這個新的格式塔心理學領域,韋特海默和其他人專注於探索感覺和知覺。“格式塔”這個德語單詞意為“結構化的整體”或“構型”,它更符合強調檢查完整模式而不是離散部分的重點。這種較新的學科認知心理學仍然強調感知的基本格式塔原則。

動力心理學方法

當結構主義者在爭論,機能主義者在專門研究,格式塔主義者在採取廣闊的視野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已經成為奧地利著名的醫生。弗洛伊德是一位醫生,他花了大量時間來了解來找他尋求幫助的病人。

弗洛伊德和其他醫生無法確定弗洛伊德的病人所患神經問題的生理原因。因此,人們認為其原因一定是精神上的,弗洛伊德從這裡開始。他認為,我們會壓抑或驅使我們令人不安的情緒和衝動進入潛意識。他認為,他病人的神經疾病是由於這些被壓抑的慾望試圖顯露出來造成的。弗洛伊德非常強調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因為他認為人格發展發生在生命的前六年。因此,任何重要的問題都必須在那時開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卡爾·榮格、卡倫·霍妮以及他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都是他的一些著名追隨者。儘管形式有所改變,但弗洛伊德的理論至今仍在影響著社會。除了前面提到的個人之外,他還擁有許多追隨者。他們中的許多人透過調整弗洛伊德的理論以適應他們的信仰而聞名,但他的核心原則至今仍在被研究和爭論。

行為主義

伊萬·巴甫洛夫是一位俄羅斯生理學家,他證明了一種反射是如何對先前不相連的刺激做出反應的。巴甫洛夫在處理狗時發現,一種新的線索(在這種情況下,是節拍器的聲音)可以引發唾液分泌反射,這種反射通常是由食物在口中引起的。

當巴甫洛夫開始他的實驗時,他會啟動節拍器,餵狗,然後觀察它們開始流口水。經過多次重複後,即使在食物送來之前,狗也會對節拍器的聲音流口水,這是一種習得的(或“條件反射”)反應。這個過程被稱為條件作用。沃森試圖證明所有行為都是刺激-反應關係的結果,這與巴甫洛夫概述的關係相似。由於弗洛伊德和他的關於潛意識動機的理論開始產生強烈影響,沃森認識到需要向社會證明可以建立一個更簡單的答案。

嚇唬嬰兒似乎很殘酷,但他認為,行為研究的發展值得嬰兒暫時的痛苦。在20世紀,約翰·B·沃森已經厭倦了結構主義者之間的爭論,並發展了他自己的“行為科學”或行為主義,以對抗機能主義觀點和精神分析。沃森認為,忽略整個意識問題,只關注可觀察的行為——一些被觀察和測量的行為——是使心理學重新依賴科學研究的唯一途徑。他閱讀過巴甫洛夫的作品,並認為條件作用可能是他新的行為主義觀點的基礎。

結論

雖然歷史可以追溯,一些基本點可能會被遺漏,但值得記住的是那些導致當前結構形成的關鍵時刻。心理學領域擁有豐富多彩的歷史,僅用一個時間表來總結它是很困難的。

更新於:2023年4月5日

瀏覽量:337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立即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