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菲斯實驗:遺傳物質
遺傳物質簡介
孟德爾的豌豆實驗是遺傳學的基礎。他知道某些“因子”負責生物體中觀察到的特徵,這些特徵從父母雙方傳遞給後代。當時,他並不知道這個“因子”是什麼。
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遺傳物質是可以表達和遺傳的。**在對遺傳物質的分子性質進行持續的推測後,一些開創性的實驗,包括**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1928年)**、艾弗裡、麥克萊奧德和麥卡蒂(1944年)以及赫爾希和蔡斯(1952年)的實驗,提供了確鑿的證據,幫助確定遺傳物質確實是DNA,而不是RNA或蛋白質,它是遺傳的基礎。
遺傳物質的特徵
遺傳物質不僅應該**可遺傳**,而且還必須能夠**表達**其中編碼的所有資訊。這是遺傳物質的決定性特徵。
遺傳物質必須**可複製**,以便能夠傳遞給後代。
遺傳物質必須在所有生命形式中**普遍存在**。
遺傳物質必須在化學和物理上**穩定**。
遺傳物質的表達**控制著細胞的所有活動**,以及細胞的複製。
遺傳物質易於發生**突變**,因此,解釋了生物體之間的**變異**。
格里菲斯實驗
1928年,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進行了一些**轉化實驗**,試圖確定生物體中遺傳物質的本質。
該實驗涉及兩種菌株的肺炎鏈球菌,一種是**致病菌株(IIIS 血清型)**,在瓊脂平板上產生光滑菌落,另一種是**非致病菌株(IIR 血清型)**,在瓊脂平板上產生粗糙菌落。致病菌株具有多糖莢膜,充當毒力因子。非致病菌株缺乏這種莢膜,容易被吞噬細胞吞噬。
格里菲斯將這兩種不同的細菌菌株注射到小鼠體內。正如預期的那樣,致病菌株殺死了小鼠,而非致病菌株則沒有。
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將致病菌株加熱,殺死細菌細胞。這種加熱殺死的菌株被注射到小鼠體內。格里菲斯觀察到小鼠存活並且沒有患肺炎。
第三個實驗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察結果。他將加熱殺死的致病菌株與活的非致病菌株混合,並將混合物注射到小鼠體內。現在,這兩種菌株單獨注射時不會殺死小鼠。然而,這兩種菌株的混合物導致小鼠患肺炎並死亡。
死亡小鼠的組織含有活細菌,培養後產生了光滑菌落,就像 III-S 菌株一樣。這種菌株繼續感染並殺死其他小鼠多代。
從這些觀察結果中,格里菲斯得出結論,加熱殺死的 IIIS 菌株能夠以某種方式“轉化”非致病 IIR 菌株為致病菌株,從而殺死小鼠。他稱之為**轉化**,並將從死亡的 IIIS 細胞傳遞到活的 IIR 細胞的遺傳資訊稱為**轉化因子**。
當時,格里菲斯推測轉化因子可能是多糖或參與莢膜合成的某種化合物。
然而,這種轉化因子後來被證實是脫氧核糖核酸 (DNA),正如 1952 年赫爾希-蔡斯實驗所確立的那樣。
DNA 作為遺傳物質
脫氧核糖核酸 (DNA) 是一種**自我複製**的雙鏈螺旋分子,是生命連續性的基礎。每個 DNA 分子都是稱為**核苷酸**的單個單元的聚合物。每個核苷酸單體包含
**含氮鹼基**,可能是嘌呤(腺嘌呤或鳥嘌呤)或嘧啶(胸腺嘧啶或胞嘧啶)的衍生物。
**脫氧核糖**。
**磷酸**基團。
DNA 包含**遺傳指令**,這些指令指揮所有生命形式甚至大多數病毒的生物發育。
資訊以**基因**的形式存在,這些基因由後代從其父母那裡**遺傳**。每個基因編碼個體的**特定特徵**。
根據遺傳的特定基因(即等位基因)的變體,個體之間該特徵的表型性狀會有所不同。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在其內部編碼構成特定**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
雖然 DNA 是所有生物體的可遺傳遺傳物質,但有一些病毒攜帶 RNA 作為其遺傳物質。
為什麼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最初,蛋白質被認為是遺傳物質的有力候選者,考慮到它們的多樣性(由 20 種不同的氨基酸組成,形成各種各樣的蛋白質)以及在生物體中的功能能力。然而,蛋白質並非遺傳的基礎。這是因為 -
蛋白質不是遺傳資訊的載體。它們只是從核酸翻譯而來。即使參與核酸複製、包裝、轉錄和翻譯的蛋白質也是在核酸中編碼的!
蛋白質不能自我複製。
蛋白質本身不會發生任何突變。突變發生在編碼蛋白質的核苷酸序列中。
艾弗裡、麥克萊奧德和麥卡蒂(1944 年)以及赫爾希和蔡斯(1952 年)的實驗最終證實,正是 DNA 而不是蛋白質是生物體遺傳物質。
結論
格里菲斯進行的實驗表明,細菌可以透過從死亡的細菌細胞中獲取轉化因子,從而改變其功能,並進行轉化。
轉化因子的分子性質後來被確定為 DNA。
理想的遺傳物質不僅應該儲存和表達遺傳資訊,還應該可以遺傳、自我複製、易於發生突變和變異,並且穩定。DNA 符合所有這些特徵。
蛋白質雖然種類繁多,功能強大,但不符合遺傳物質的條件,因為它既不可遺傳,也不能自我複製。
常見問題
Q1. 為什麼不能從格里菲斯的實驗中得出結論,即 R 菌株只是吸收了被殺死的 S 菌株的致病莢膜?
A. 這種結論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為在第一個實驗中從小鼠血液樣本中分離出的活 S 細胞能夠繁殖並形成更多 S 細胞。這意味著多糖莢膜性狀是可遺傳的和永久的,而不僅僅是在感染宿主後被“丟棄”。
Q2. 遺傳資訊是如何翻譯成蛋白質的?
A. 基因中的遺傳資訊以核苷酸的三聯體密碼的形式“讀取”,每個三聯體翻譯成特定的氨基酸。
Q3. 整個 DNA 分子是否都編碼蛋白質?
A. 否。真核生物基因組的 98% 以上是非編碼的。只有大約 1.5% 的基因組編碼蛋白質。
Q4. 什麼是 RNA 世界假說?
A. RNA 世界假說提出 RNA 是地球上第一個遺傳物質和第一個生命形式,其能夠儲存、傳遞和複製遺傳資訊,以及能夠充當催化劑,支援了這一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