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騰作用和吐水作用的區別
簡介
植物藉助根部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用於代謝反應,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植物僅使用少量的水分,其餘的水分則透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蒸騰作用是指水分以水蒸氣形式散失的過程。蒸騰作用主要透過氣孔進行。除此之外,它還可以透過葉片表面、地上部分、花朵和莖進行。像草這樣的維管植物會以水滴的形式從葉子的尖端或邊緣散失水分。這兩個過程對植物都很重要。在本教程中,我們將深入瞭解蒸騰作用和吐水作用。
蒸騰作用
我們已經知道,植物不會利用根部吸收的所有水分。超過 95% 的水分透過蒸騰作用散失。蒸騰作用是指植物多餘水分以水蒸氣形式散失的過程。大部分水分透過氣孔進行蒸騰作用散失。根據蒸騰作用發生的位置,蒸騰作用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可以描述如下:
氣孔蒸騰 - 大部分水蒸氣透過氣孔擴散出去,稱為氣孔蒸騰。幾乎 80-90% 的水分透過氣孔蒸騰散失。
角質蒸騰 - 在角質蒸騰中,少量水分透過葉片表皮細胞的角質層散失。
皮孔蒸騰 - 在這種型別的蒸騰作用中,水分的散失發生在莖和果實中。
圖片即將推出
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
蒸騰作用受外部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可以描述如下:
外部因素
溫度 - 在高溫情況下,蒸騰作用會增強。
光照 - 光照的存在會使蒸騰速率增加。
溼度 - 如果溼度較高,蒸騰速率會降低。
風速 - 當風速較高時,蒸騰速率會增加。
大氣壓 - 氣壓越高,蒸騰速率越低。
內部因素
內部因素也會影響蒸騰速率。根冠比是影響蒸騰速率最重要的內部引數之一。隨著根冠比的增加,蒸騰速率也會增加。除此之外,葉片的結構和排列以及氣孔的數量也會影響蒸騰速率。
蒸騰作用的重要性
- 產生蒸騰拉力
- 水分和礦物質的傳導
- 維持膨壓
- 冷卻葉片表面
- 有助於運輸養分
蒸騰作用的缺點
需要大量能量
在蒸騰作用期間,根部從土壤中吸收了大量植物根本不需要的水分。
吐水作用
吐水作用是指水分以水滴的形式從葉子的尖端或邊緣散失的過程。吐水作用是透過稱為水孔的特殊微小孔隙發生的。它是草等維管植物中最常見的現象。在潮溼的天氣條件下,像草這樣的植物中存在的多餘水分會以液體的形式滲出,這就是所謂的吐水作用。露水是清晨在草葉表面看到的水滴。
圖片即將推出
吐水作用過程
吐水作用僅限於某些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表現出吐水作用的植物生長在潮溼的土壤中,氣候溫暖潮溼,或者溫暖的白天之後是涼爽的夜晚。
當蒸騰作用受到抑制且溼度最大時,就會發生吐水作用,這可以在晚上觀察到。
吐水作用過程中產生的液體由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組成,主要是糖和鉀。
根壓在吐水作用中起著重要作用。
吐水作用是透過稱為水孔的特殊結構發生的。
水孔的結構
水孔由稱為薄壁組織的疏鬆薄壁細胞組成。它位於維管束的上方,並藉助表皮細胞中的孔隙與外界溝通。水孔與氣孔不同。
吐水作用的重要性
- 養分獲取得到改善。
- 維持水分平衡
- 有助於泵送水
吐水作用的缺點
- 它無法調節
- 可能導致礦物質缺乏
蒸騰作用和吐水作用的區別
蒸騰作用 | 吐水作用 |
---|---|
透過氣孔、皮孔和角質層 | 透過水孔 |
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水分 | 以液體的形式散失水分 |
它不是分泌物 | 它是一種分泌物 |
發生在白天 | 發生在清晨或晚上 |
溫度升高時,蒸騰速率會增加 | 溫度降低時發生吐水作用 |
幾乎發生在葉子的所有部位 | 僅限於葉緣 |
它受氣孔開閉的調節 | 它不受調節,因為水孔沒有開閉機制。 |
根壓不參與 | 根壓參與 |
結論
蒸騰作用是植物的一個重要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植物以水蒸氣的形式擴散出多餘的水分。蒸騰作用可以透過氣孔、皮孔和角質層進行,並且只發生在白天。而在吐水作用中,水分以液體的形式透過水孔散失。吐水作用可以在草本植物和一些木本植物中觀察到,發生在清晨和夜晚。蒸騰作用和吐水作用都是植物去除水分的持久過程,主要發生在葉片中。
常見問題
Q1. 什麼是蒸騰拉力?
答:在蒸騰拉力中,水分被根部吸收並藉助吸力輸送到葉片。葉片利用所需的水分進行光合作用,多餘的水分則藉助蒸騰作用排出。
Q2. 什麼是膨壓?
答:細胞內的液體產生膨壓。這種壓力在細胞膜中表現為壓力。它使植物直立並使組織堅硬。膨壓的喪失會導致植物水分的喪失,從而導致植物的葉子和莖幹枯萎。此外,它在氣孔的開閉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Q3. 光如何影響蒸騰速率?
答:在光照存在的情況下,蒸騰速率會增加。相反,蒸騰速率在黑暗中會降低。首先,氣孔在光照存在的情況下會開啟。一旦氣孔完全開啟,內部細胞就會與外部環境接觸。因此,在強烈的陽光下,蒸騰速率會增加。其次,由於強烈的陽光,葉片的溫度升高,從而影響蒸騰速率。
Q4. 什麼是根壓?
答:根部產生的力量稱為根壓。它有助於將水分向上推入木質部,到達莖幹的較低高度。
Q5. 為什麼吐水作用被認為是一種分泌?
答:參與吐水作用的組織包含分泌組織。這就是吐水作用被認為是分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