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太網和SDH的區別
網路包含多個裝置組,它們透過鏈路相互通訊。裝置表示為透過交換機、路由器、集線器、調變解調器和接入點以及傳輸介質連線的主機,用於通訊目的。通訊協議指定透過合適的網路交換資料的規則集。每個協議的通訊屬性都不同,可以是面向連線的或無連線的,具有電路或分組交換技術。網路中使用的大多數常用協議是IEEE 802、乙太網、無線區域網、SDH、ATM、路由等。
這裡,乙太網和同步數字系列(SDH)是用於區域網和廣域網環境的通訊協議型別。兩者在設計、功能和通訊方法的實現方面都不同。
乙太網
乙太網協議用於區域網和廣域網,其支援的範圍較短,計算機透過有線連線連線到網路。乙太網埠作為介面(乙太網電纜方面),用於將計算機、交換機、調變解調器和其他網路裝置連線到區域網。因此,多個裝置可以連線到單個區域網連線中進行通訊。
透過乙太網通訊的裝置將資料流劃分為幀,每個幀包含傳送方和接收方的地址。還對透過網路傳輸的每個幀進行錯誤檢查。網際網路協議承載在乙太網協議上,因為它包含用於通訊系統的多個技術單元。
特點
它是一種分層協議,用於裝置內的通訊,資料以資料包的形式傳輸。
它成本低且適應性強,因為它支援多種資料傳輸協議。
千兆乙太網是為了提供比早期版本的千兆乙太網更快的速度和通訊而開發的。
千兆乙太網使用雙絞線、光纖、CAT5e,近年來還支援高階電纜。
它提供使用AES-256演算法的可靠加密。
乙太網使用多協議標籤交換(MPLS),這是一種面向連線的協議,用於可靠的資料包傳輸。
它提供高達10GB的頻寬,以獲得更好的效能和傳輸速度。
它支援各種型別的網路,升級非常簡單。
同步數字系列 (SDH)
SDH用於在廣域網中通訊資料,它使用區域網連線來整合不同的網路。它由國際電信聯盟開發,採用多路複用技術,以更快的速度傳輸資料。它允許低位資料流與高位資料流同步組合。它通常用於寬頻綜合業務、乙太網聚合、SAN訊號和其他用於通訊目的的訊號。
特點
它覆蓋長距離,最適合更廣闊的地理區域連線。
它有一箇中央單元來控制和管理網路流量、傳輸速率和其他網路操作。
它可以處理大量資料,速度很快,適合企業或大型行業。
它採用簡單的多路複用和解多路複用方法,將低位速率組合成高位速率。
SDH在同步傳輸模式下執行,這是一種無連線的方法;頻寬在其他資料流之間共享。
差異基礎 |
乙太網 |
SDH |
---|---|---|
通訊型別 |
多個裝置可以連線到單個區域網中進行通訊。 |
它是一種用於廣域網的同步協議。 |
發明 |
它由Bob Metcalfe於1973年在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開發。 |
它於1985年開發,之前的名稱為SONET。 |
成本 |
它成本較低,因為它用於區域網通訊。 |
它成本較高,因為它需要光纖電纜進行通訊。 |
設計 |
它支援靈活的網路設計,可以根據網路需求進行啟動和擴充套件。 |
它需要專用電纜和成本高昂的交換裝置。 |
網路容量 |
千兆乙太網提供100Gbps的容量。 |
STM-64提供10Gbps。 |
協議 |
乙太網使用多協議標籤交換 (MPLS) 協議。 |
SDH使用同步傳輸模式 (STM) 協議。 |
頻寬 |
它具有10Gbps的高頻寬。 |
它的頻寬限制為2.5Gbps。 |
可靠性 |
它具有內建的錯誤校正技術,可以透過重新傳輸有缺陷的資料包來修復錯誤。 |
載波偵聽機制用於頻率複用(動態頻率)。 |
錯誤檢測 |
它可以檢測遠端鏈路中發生的故障。 |
它只能檢測分段故障。 |
相容性 |
它具有與各種硬體和介質型別一起工作的配置。 |
它可以與光纖電纜和其他交換裝置一起使用。 |
安全性 |
它提供使用AES-256演算法的可靠加密。 |
它使用子網連線保護機制。 |
生成樹範圍 |
它具有從10ms到1s的最快的生成樹範圍。 |
它提供50ms的交換能力。 |
結論
乙太網提供高速資料傳輸速率、低成本、簡單的安裝和維護以及效能因素,因為它用於區域網內,而SDH適用於更廣泛的環境,具有更好的速度和可靠性。兩者都用作通訊協議,但在資料編碼、覆蓋範圍、效能和成本方面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