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9 年 5 月——環境



1 - 印度陸軍推文宣稱目擊雪人足跡

Yeti’s Footprints

印度陸軍公共資訊附加總署長辦公室官方推特稱,2019 年 4 月 9 日,一支印度陸軍登山探險隊在距離位於喜馬拉雅山東北部馬卡魯大本營不遠處的地方,發現了一隻傳說中的喜馬拉雅生物“雪人”留下的神秘足跡,足跡大小為 32 x 15 英寸(81 釐米 x 38 釐米)。

2 - 泰倫迦納邦法尼吉里發掘出印度最大的灰泥佛像

Stucco Figurine

印度考古學家最近在泰倫迦納邦蘇爾亞佩特法尼吉里的一個佛教遺址發掘出一座真人大小的灰泥佛像。

據文物部門官員稱,該雕像描繪了一位本生佛輪中的菩薩。這是迄今為止在印度發現的最大的灰泥雕像。

據認為該雕像建於伊克什瓦庫王朝的全盛時期。

3 - 孟買國家公園的最後一頭圈養白虎巴吉拉奧死去

Bajirao White Tiger

孟買博裡瓦利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SGNP)最後一頭圈養白虎巴吉拉奧因年老,在 18 歲時去世。

他於 2001 年在 SGNP 出生,他的父母是母虎雷努卡和公虎悉達多。

在過去的四年裡,他患有左側肩部慢性僵直和慢性老年性全身關節炎。

4 - 聯合國報告:40% 的兩棲動物和 100 萬種昆蟲和動物面臨威脅

UN Report

聯合國報告被稱作“全球評估”,指出在大約 800 萬種

植物、昆蟲和動物中,大約 100 萬種在幾十年內面臨滅絕的危險,原因是人類活動。該報告得到了 130 個國家/地區的認可,包括美國、俄羅斯和中國。

該研究由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臺(IPBES)在巴黎釋出。

5 - 從 Itokawa 小行星蒐集的樣本中發現水

Asteroid Itokawa

印度裔宇宙化學家 Maitrayee Bose 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球與太空探索學院的博士後學者 Ziliang Jin 在日本太空探測器“隼鳥號”蒐集的 Itokawa 小行星樣本中發現了水。

詳細分析其中五個顆粒的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6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印度和中國在非法採砂榜單中名列前茅

UNEP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最近釋出的報告“沙子和可持續性:尋找全球沙子資源環境治理的新解決方案”顯示。

印度和中國在非法採砂已成為一項關鍵環境問題的國家/地區中名列前茅。

7 - 開發出全球第 1 份水牛親本基因組

Water Buffaloes

阿南德國家乳業發展委員會(NDDB)開發出世界第一份完整的水牛親本基因組組裝,名為“NDDB_ABRO_Murrah”,這是一份河流型水牛基因組。

這是在為土著牛及其雜交品種推出自定義基因分型晶片 INDUSCHIP 獲得成功之後進行的。

8 - 發現可以感測波長的新品種魚類

Fish Species

由瑞士巴塞爾大學的 Walter Salzburger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某些深海魚類已經擴充了它們的視紫紅質基因,以便在近乎全然黑暗的深海中(地球上最大的棲息地)感測各種波長。

此一發現已發表在《Science》期刊。其中一種名為銀色棘鰭魚(Diretmus argenteus)的種類,具有最多的視紫紅質基因,即 38 個複製。

9 - 在米佐拉姆邦發現無毒雨蛇物種

Rain Snake

一群分類學家在印度東北部的米佐拉姆邦發現了一種新的無毒“喜雨”蛇類,“史密斯無常蛇”(Smithophis atemporalis)。

此一發現已發表在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Varad Giri 是該篇論文的主要作者。

10 - 滅絕 136,000 年的白喉鐵鵑“起死回生”

White Throated Rail

已經滅絕超過 136,000 年的白喉鐵鵑(Dryolimnas cuvieri)在印度洋島嶼上重新現蹤。此一新發現已發表於《林奈學會動物學雜誌》。白喉鐵鵑現在是印度洋中剩下的最後一種不會飛行的鳥類。

11 - 在阿薩姆邦發現印度最小的蘭花“中華菌蘭”

Lecanorchis Taiwaniana

寄生性的印度最小蘭花“中華菌蘭”(Lecanorchis Taiwaniana)是由阿薩姆邦的一位林業官員 Jatindra Sarma 所發現的,他是州藥用植物委員會的成員秘書。

它的大小很小,並且花期也很短。此一發現發表在日本期刊《植物學雜誌》上。

12 - 德國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鳥類恐龍“阿爾克鳥”(Alcmonavis Poeschli)

Alcmonavis Poeschli

德國的研究人員在德國巴伐利亞挖掘到一種新的鳥類恐龍,並將其命名為“阿爾克鳥”(Alcmonavis Poeschli)。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是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LMU)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奧利弗·勞赫特。這項新研究已發表在《eLife Sciences》期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