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兒童發展


隨著跨文化和種族群體接觸的增加,兒童期和兒童本身的概念已成為深入研究的領域。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文化兒童心理學家一直在努力分析兒童的生活以及他們在各種文化情境中對童年期的認知。這些困難因兒童成長過程中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政治環境而加劇。

它們強調了童年期構建的社會和歷史框架。育兒方面的種族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生態、社會和文化目標所需的兒童發展不同環境的調整,而不是固有的、不變的“種族差異”。

發展性生態位和生態文化途徑

發展性生態位的概念被引入作為研究兒童健康和發展產生的框架,透過兒童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和社會環境、文化決定的育兒習俗以及父母對兒童的理論相互作用來實現。生態位的組成部分包括更全面的育兒策略和兒童的日常生活。

在特定的生態文化環境中,兒童的日常生活體現了主要目標並構建了文化發展路徑。在兒童存活率很危險的世界各地,例如抱持、同床共睡、哺乳、對哭聲的快速反應以及母親工作時由兄弟姐妹提供替代照顧,都體現瞭如何維持與嬰兒的親密身體聯絡。在確保生存之前,對知識的追求被擱置。身體互動和刺激促進注意力過程和神經肌肉能力的生長和發展。

相反,在技術先進的北美,兒童存活率不太關鍵,但為未來的職業角色做好準備(透過掌握基於讀寫能力的技能進行分級)至關重要,母親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強調語言技能的習得以及透過交流互動和物體命名來掌握客觀世界,而不是密切的物理距離。這些模型也有助於分析由於生態文化環境的變化而導致的育兒方法的變化。

跨文化的童年和育兒

由於大多數關於兒童發展和需求的描述都以北美和歐洲的著作為框架,因此童年期的規範性描述通常基於在北方文化中長大的兒童。階級和社會經濟階層的差異被納入其中。文化經常被降級為對普遍適用的假設規範標準的“附加”元素的功能。

另一方面,最近對兒童的文化研究對“文化普遍性”的信念提出了質疑,並強調了文化在塑造人類行為(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中的重要性。文化對諸如童年、兒童發展以及指導父母撫養孩子的理想等概念的影響有多大?

儘管兒童沿著大致相似的物種特異性路線發展,並且育兒的目標在不同文化中是相似的,即讓兒童在其自身的文化、道德和經濟世界中成為有能力的成年人,但在構成所需能力以及如何實現這些能力方面存在重大差異。施韋德認為,我們試圖理解的人性的任何方面都必須有一個核心本質。

然而,這種本質是不同文化社群歷史經驗所證實的結構和傾向的異質集合,從而導致“一個大腦,多種心態:沒有統一性的普遍性”。這與將文化視為偏離規範標準的偏差並不相同。詹姆斯為年輕人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一個童年還是多個?”這些挑戰將使用跨文化工作的例子進一步探討。

不同兒童階段的文化影響

嬰兒期

發展階段的概念是文化形成的。發展心理學家將嬰兒期的結束確定為“幼兒期”的開始,幼兒期從兩歲開始,其特徵是語言和運動能力。然而,這是一種基於以下信念的文化規範:人生階段應以時間上的決定性時刻為界。它不同於文化標準,在文化標準中,道德感的習得是關鍵參考點。新英格蘭的清教徒從一歲開始就進行嚴厲的管教,認為嬰兒期已經結束,魔鬼已經接管了。人種志記錄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至少在五歲之後才開始積極教授,因為人們認為五歲之前的兒童太不成熟或缺乏理解能力,無法學習重要的事情。烏干達的巴幹達人經常鼓勵新生兒儘早(早在四個月大時)獨立坐著,因為坐直和微笑在巴幹達人中是一種寶貴的資產,他們非常重視面對面的交流。

童年中期

由於世界上大多數地區都實行了義務教育,因此童年中期在文化活動中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然而,更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在這個階段兒童生活安排方式的顯著差異。吉里馬(肯亞)的人種志描述捕捉到了一些與北美在此期間對兒童的傳統期望的偏差。然而,這些差異在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其他民族群體中也存在。吉里馬認為,賦予兒童責任,教導他們責任感和相互性,對於未來的成年人合作角色至關重要。兩歲大的孩子就樂於跑腿,到八歲時,女孩可能被期望去搗碎玉米,男孩則放牧。工作使孩子們能夠獲得未來性別特定任務的技能,並參與與其他孩子的合作活動。這些活動通常與上學相結合。另一方面,在世界上許多地區,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的兒童仍然需要從事工資勞動,這有助於保持全球商品價格的低廉。

青春期

青春期似乎在全球範圍內都存在,這是一個介於童年和成熟之間的時期,人們的行為和評價方式不同。這個階段可能不是文化產物,儘管它的許多描述是。在許多文化中,社會化融入成年人的職業職責很早就開始了,它更像是一個為未來的生育任務做準備的時期,個人化被淹沒其中,而不是像西方社會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個關於未來責任的認同問題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強調個人化和身份發展,這對於工業和不斷變化的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適應性,但在強調社會關係自我的文化中並不存在。

種族與心理健康

在提供文化解釋來解釋不同種族群體之間的差異之前,必須考慮重要的方法論問題,特別是就抽樣、社會經濟變數、種族群體、人群與診所比率、跨文化驗證工具和診斷類別以及服務可及性而言,“是否在比較相同的事物”。

跨文化流行病學研究變化太大,無法得出關於全球發病率和趨勢的明確結論。關於特定於文化的綜合徵的證據有限。然而,在普遍存在佔有觀念的地區,與快速社會變革相關的青春期錯亂性障礙(如恍惚和附身)已被記錄在案。

結論

由於文化和種族在不斷變化,因此爭論永遠不可能得出結論。一個更有成效的選擇將是基於現有的廣泛跨文化文獻,建立一個框架來理解文化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然而,由於熟悉自己的文化規範有時是研究差異的起點,“文化差異”通常被“不同的道德”主題所取代。

但是,對於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來說,文化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可以促進反思並拓寬我們的視野,包括瞭解來自世界上大多數兒童居住地區的兒童的日常生活。

更新於: 2023年5月9日

132 次檢視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