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心理學:理解人類思維
本文探討了心理學與常識之間聯絡的本質。根據該理論,常識可以分為三類:(a)每個人都共有的基本假設的集合,(b)一組格言或共同的觀念,以及(c)每個人都採用的思維方式。

此外,它還認為每個領域都應該並且確實與心理學有著不同的關係。它討論瞭如何使用概念分析和其他研究方法來檢查基本認知模式。
什麼是常識?
首先,可以將常識描述為文化共同體所持有的共同世界觀集合。我認為,在那個過於籠統的類別中,需要區分常識的三個領域或特徵:常識可以定義為 (a)每個人都共有的關於社會和物理世界本質的基本觀念的集合,(b)關於這些現實的一組文化格言和共同的假設,以及 (c)關於這些現實的共同的思維方式。
第三類描述了常識性思維中涉及的基本認知過程,而前兩類則處理常識性思維的內容。在日常語言中使用該短語的方式突出了內容和過程之間的這種差異。人們通常聲稱某些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它們“很有道理”——也就是說,它們基於常識。
相反,該短語有時用於指代概述可接受或適當的思維方式的共同標準和指南;例如,我們有時建議人們在做出決策或判斷時運用常識(正確思考)。
常識作為一組共享的基本假設
常識可以被視為所有人類共享的基本假設的集合,這些假設影響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這些假設源於我們在特定群體或文明內部的日常互動、感知和經驗。它們代表著一套直觀的知識和觀念,這些知識和觀念為我們所有的感知、解釋和選擇提供資訊。常識促進有效的跨個人溝通和合作,同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基礎來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它為我們的理解奠定了基礎,並影響著我們的態度、行為和社會關係。
透過為我們提供一個分析和理解我們遇到的資料的框架,我們的常識性假設有助於影響我們的思維。它們充當我們思考的框架,幫助我們根據我們對現實的共同感知做出決定和得出結論。例如,如果我們有常識性的認識,即學習和努力工作會導致成功,那麼我們可能會受到啟發,努力工作以實現我們的目標。
此外,我們的常識性假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因此,我們的行為受我們對某些情況下什麼是合適或可接受的觀點的指導。例如,如果我們都同意為某人開門是有禮貌的,那麼我們更有可能以某種方式行事,因為我們擁有共同的知識。
常識性假設還會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方式。它們充當群體或文化內部社會期望和習俗的基礎。我們對社會線索、禮儀和文化習俗的常識性認識有助於我們與他人進行清晰的溝通和處理社會情境。它使社會互動更容易,並在群體內部促進和平與合作。
常識作為一組文化格言和共同信念
較早的一套合理的觀念被描述為普遍主義的,並且被隱含地接受。這個群體似乎完全相反——相對主義的,並且被公開承認。例如,“一針一線,節省九分”,“三思而後行”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等諺語就使用了這一類概念。其他時候,這些觀念被表達為心理原則或因果概括。它們也可以透過寓言和寓言更詳細地解釋。
心理學文獻經常採用這種方法來關注這一組常識性觀念(例如 Lindgren 和 Harvey,1981;Shaver,1981)。此外,使用的方法很少是這些觀點總是沒有道理的,而是心理學家不應該將其視為理所當然,這在我看來是一種完全合理、合乎邏輯的方法。
這將歸因理論家置於何地,他們最近對常識採取了更溫順的態度?事實證明,這主要是因為,當歸因理論家使用“常識”一詞時,他們更將其視為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一組觀念。這將我們引向下一節,在那裡我將討論常識的第三個要素。
常識作為一種共同的思維方式
與前面提到的常識信念集合不同,這種常識資訊幾乎總是隱含地知道的。就像我們感染麻疹一樣,我們學習如何在文化中自動思考,而且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考慮到這一點,當我們詢問普通人解釋、解讀和理解行為所涉及的心理過程時,我們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簡短且沒有資訊的。
將常識分析為一種思維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它可以幫助心理學家描述和解釋個人在做出決策、與他人互動以及執行其他活動時使用的認知過程和邏輯框架。此類事業的部分重點是常識性思維。相反,我們可以將常識性思維作為一種工具,幫助心理學家發展旨在預測或解釋人類行為的科學理論。
事實上,這兩個目標可能重疊(並且在社會心理學中幾乎總是如此),因為第二個任務要求我們考慮人們自己的社會判斷和認知過程。
結論
對於理解人類思維和行為,常識心理學提供了有用的基礎。透過檢查它提供的觀念和見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和他人,從而改善溝通、同理心和人際關係。對常識心理學有深入的瞭解,為我們提供了成功應對人類思維複雜性的必要資訊和能力,促進社會和諧與個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