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區塊鏈教程
- 區塊鏈 - 首頁
- 區塊鏈基礎
- 區塊鏈 - 簡介
- 區塊鏈的歷史
- 區塊鏈 - 技術
- 區塊鏈與密碼學
- 區塊鏈超越加密貨幣
- 區塊鏈 - 高階概念
- 區塊鏈 - 去中心化
- 區塊鏈 - D-Apps
- 區塊鏈 - DeFi
- 區塊鏈 - 未來展望
- 區塊鏈中的智慧合約
- 區塊鏈 - 裡卡迪安合約
- 區塊鏈 - 預言機
- 區塊鏈 - DAO
- 比特幣
- 比特幣 - 無形黃金
- 比特幣是如何工作的?
- 比特幣 - 網路
- 比特幣 - 錢包
- 比特幣 - 創新
- 以太坊
- 以太坊替代加密貨幣
- 以太坊生態系統
- 以太坊虛擬機器
- 高階以太坊
- 以太坊錢包
- 以太坊礦工節點
- 其他
- 區塊鏈 - 雙重支付
- 公開金鑰密碼學
- 區塊鏈 - 雜湊
- 比特幣 - 挖礦
- 區塊鏈 - 區塊鏈
- 區塊鏈 - 工作量證明
- 區塊鏈 - 網路與挖礦
- 區塊鏈 - 礦工激勵
- 區塊鏈 - 梅克爾樹
- 區塊鏈 - 支付驗證
- 區塊鏈 - 解決衝突
- 區塊鏈 - 隱私
- 比特幣 - 緩解攻擊
- 區塊鏈 - 結論
- 區塊鏈資源
- 區塊鏈 - 快速指南
- 區塊鏈 - 資源
- 區塊鏈 - 討論
區塊鏈 - 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去中心化應用,通常稱為dApp,是在區塊鏈或點對點 (P2P) 計算機網路上執行的軟體解決方案,而不是託管在單個機器上。與由中央機構管理的傳統應用程式不同,dApp 分佈在網路中,允許使用者共同管理和控制它們。
DAO、DAC 和 DO 都是執行在點對點網路中區塊鏈上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DApp)。它們代表了去中心化技術進步的前沿。
另一方面,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使用區塊鏈技術消除金融交易中的中介機構和中心化實體。它包含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和允許點對點金融交易的軟體。然而,DeFi 目前容易受到安全漏洞的影響,因為應用程式開發過程中程式設計不足和安全測試不足。
讓我們首先討論一下 DApp 及其型別。DeFi 的概念將在本章的後續部分中解釋。
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的型別
DApp 的核心是通過幾種方法之一執行的軟體應用程式。它們分為三類:
- 型別 1
- 型別 2
- 型別 3
以下部分將詳細解釋這些型別的 DApp:
型別 1
在其自身的專用區塊鏈上執行,例如在以太坊網路上執行的基於標準智慧合約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DApp)。必要時,它們使用原生代幣,例如以太坊區塊鏈上的 ETH。
一個例子是Ethlance,一個利用 ETH 來促進就業市場的 DApp。
型別 2
依賴於已建立的區塊鏈,這意味著它們利用型別 1 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同時整合自定義協議和代幣。例如,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執行的基於智慧合約的代幣化 DApp。
型別 2 DApp 的一個顯著例項是OMNI 網路,它作為構建在比特幣之上的軟體層,可以實現自定義數字資產和貨幣的交易。
型別 3
使用與型別 2 DApp 相關的協議。
例如,SAFE 網路使用OMNI 網路協議。
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的要求
要符合去中心化應用程式或 DApp 的條件,必須滿足某些規定。此定義在 Johnston 等人 2015 年發表的文章《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一般理論》(或 DApp)中闡述:
- DApp必須完全開源並自主執行,確保沒有單個實體控制其大部分代幣。應用程式的修改應由共識驅動,反映社群的意見。
- 應用程式的資料和運營記錄必須透過加密方式保護,並存儲在公共的去中心化區塊鏈上,以消除任何中心故障點。
- 應用程式必須使用加密代幣來促進訪問並激勵使用者的貢獻,例如比特幣網路中的礦工。
- 如果使用代幣,則必須透過共識機制和相關的加密演算法由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生成。這種代幣生成證明了貢獻者(例如礦工)提供的價值。
總的來說,DApp現在提供廣泛的服務,包括金融應用程式、遊戲、社交媒體和醫療保健等。
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的功能
可以在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DApp)中透過實施共識演算法(包括工作量證明 (PoW)和權益證明 (PoS))來達成共識。
迄今為止,PoW 已證明其對攻擊具有顯著的彈性,這正如比特幣網路的廣泛成功和信任所證明的那樣。此外,DApp 能夠透過多種方式分發代幣(幣),例如挖礦、融資和開發計劃。
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是如何開發的?
傳統應用程式通常包括使用者介面、Web 伺服器或應用程式伺服器以及後端資料庫,代表標準的客戶端/伺服器架構。
相反,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DApp)使用區塊鏈作為其後端,它處理 DApp 實際計算的大部分邏輯。DApp 開發中的一個關鍵元件是智慧合約,它在區塊鏈上執行幷包含必要的業務邏輯。

重要的是要注意,DApp 和傳統應用程式架構中的前端都可以採用胖客戶端、移動應用程式或 Web 前端(Web 使用者介面,UI)的形式。但是,它最常見的是 Web 前端,通常使用JavaScript 框架(例如React或Angular)開發。
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的示例
一些最流行的 DApp 示例如下:
- KYC-Chain
- OpenBazaar
- Lazooz
讓我們簡要解釋一下這些:
1. KYC-Chain
此應用程式提供基於智慧合約安全便捷地管理瞭解你的客戶 (KYC) 資料的功能。
2. OpenBazaar
這是一個去中心化平臺,它促進賣方和買方之間的直接交易,無需像 eBay 或亞馬遜這樣的中介機構。
與傳統的電子商務平臺不同,OpenBazaar 不依賴於區塊鏈,而是利用點對點網路中的分散式雜湊表進行通訊和資料共享。OpenBazaar 上的支付可以使用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
3. Lazooz
這是 Uber 的去中心化等效物。它允許點對點拼車,使用者可以透過移動證明獲得獎勵,並且可以賺取 Zooz 代幣。
去中心化網路
去中心化網路的概念指的是一種願景,在這種願景中,沒有中央機構或權威集團擁有控制權。最初,網際網路的設計是去中心化的,開放協議(如HTTP、SMTP和DNS)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它們並加入網際網路。
然而,在這些協議之上引入Web 層轉向了更加面向服務的結構,導致像Facebook、Google、Twitter 和 Amazon這樣的營利性公司佔據主導地位。雖然這些公司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但它們建立了一個更受控制、更中心化和更封閉的系統。
這些商業巨頭的崛起引發了關於隱私和資料保護的重大擔憂,因為它們已經壟斷了網際網路。儘管這些商業模式高效且受歡迎,但由於控制線上領域的實體數量有限,它們對隱私和去中心化構成了威脅。
Web 3.0
Web 1.0 或 Web 1 是最初的全球資訊網,於 1989 年開發。這是靜態網頁託管在伺服器上並且通常只允許使用者端讀取操作的時代。
另一方面,Web 2.0 是更多面向服務和 Web 託管應用程式開始出現的時代。電子商務網站、社交網路和應用程式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
Web 3.0 或 Web 3 代表了去中心化網際網路或網路的概念,它將改變我們今天與網際網路互動的方式。這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該時代優先考慮使用者並以去中心化方式執行,不受任何單個權威機構、大型組織或網際網路公司的控制。
Web 3 的示例
Web 3 的示例包括:
Steemit
一個基於Steem 區塊鏈和STEEM加密貨幣構建的社交媒體平臺。使用者因其貢獻而獲得加密貨幣獎勵,獲得的代幣數量越多,獲得的投票數就越多。
Status
一個去中心化的通訊平臺,提供安全和私密的即時訊息服務。
IPFS
一個點對點超媒體/儲存協議,可在點對點網路中實現資料的去中心化儲存和共享。
去中心化身份
去中心化身份最近已成為一種流行趨勢。身份問題是一個需要解決的敏感且複雜的問題。目前,由於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和類似組織的主導地位,使用者的身份通常不受身份持有人的控制,從而導致隱私問題。去中心化身份旨在將身份憑證的控制權交還給身份持有者,使他們能夠決定何時、如何以及與誰共享其憑證。
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微軟在比特幣區塊鏈上開發的稱為身份覆蓋網路 (ION) 的去中心化身份網路。該基礎架構是基於W3C和去中心化身份基金會為去中心化身份所做的工作而構建的。
IBM和其他全球組織也開展了類似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