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管理理論?


定義:科學管理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以在生產車間或工人層面使用工程技術而聞名。這種嚴格的控制通常被稱為“泰勒制”,因為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是這種方法的主要倡導者。

科學管理理論的目標是提高公司內每位員工的生產力。在執行重複性工作時,人們僅僅被視為機器的附屬物,主要重點是透過使用先進技術來提高生產。

由於製造任務與公司中執行的其他任務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科學管理理論從根本上接受了在那裡完成的工作。

科學管理是一種控制理念,它分析工作流程以提高經濟效率,特別是勞動生產率。這種由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提出的控制理念,在美國製造業的1880年代和1890年代變得流行。

雖然“科學管理”和“泰勒制”這兩個術語經常被視為同義詞,但更準確的觀點是,泰勒制是科學管理的主要形式。泰勒制有時被稱為“古典視角”,這意味著它仍然因其影響而被研究,但並非被完全實踐。科學管理在1910年到1920年期間最為知名,但在1920年代,競爭性的管理理論和技術應運而生,使得科學管理在1930年代基本上過時了。然而,科學管理的一些主題在今天的工業工程和管理中仍然可見。

科學管理理論的簡史

科學管理,也稱為泰勒制,是一種分析和綜合工作流程的管理理論。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對這一理念負責,並致力於將科學應用於與工程管理相關的流程。他在1880年代和1890年代致力於培養和應用這些方法,重點關注製造業。他的目標是什麼?提高經濟效率,尤其關注勞動生產率。

泰勒的著作《科學管理原理》是20世紀初的作品。據說這位年輕的工程師“將原本是一門藝術的東西轉變為一種系統化、可教授的方法來研究工作”(Chase、Jacobs & Aquilano,2006,第375頁)。

泰勒的工作集中在工作流程方法和員工生產力的改進上。在泰勒之前,管理被認為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決策通常基於習俗或經驗法則,而不是基於真實的經驗證據的具體標準和流程。然而,泰勒的科學管理原則基於命令與控制理論,因為作為一名工程師,他認為員工需要持續的密切監督。

泰勒的工作和科學管理四大原則的發展為管理理念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他一直被認為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但他的核心思想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其他人繼續發展他的工作,例如弗蘭克和莉蓮·吉爾佈雷斯,他們以使用動作研究簡化工作而聞名。

泰勒的門徒,如亨利·甘特,以及像馬克斯·韋伯這樣的理論家,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科學管理。韋伯首先提出了官僚組織的概念,並致力於促進公平而不是偏袒。儘管甘特為人員培訓和發展其能力和潛力的改進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主要以著名的“甘特圖”而聞名。

科學管理的主要原則

依靠經驗法則進行管理使他們能夠應對出現的狀況;但是,缺乏試驗和錯誤的方法。有必要討論這些原則:

  • 取代經驗法則方法 - 泰勒認為將科學分析方法引入管理教育領域。我們已經指出了經驗法則方法管理的缺點。由於許多經理會採用他們自己的經驗法則,這只是表明並非所有經理都具備同等的能力。
  • 平等分配工作 - 工廠生產製度意味著經理充當業主和員工之間的橋樑。作為經理,他們有從員工那裡“完成任務”的指令,因此他們不難理解,他們始終依賴於某種階級衝突的可行性,即經理與員工的對立。
  • 與工人合作 - 員工和管理層之間應該有完全的合作,而不是個人主義。這是“和諧而非衝突”概念的延伸。競爭應該由工會恢復。
  • 專注於生產力 - 工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能力。因此,科學管理也致力於員工發展。員工培訓對於確定由於科學方法而改進的“最佳方法”也很重要。泰勒認為,能力問題可以透過員工選擇過程得到妥善解決。

結論

科學管理幫助企業利用科學方法和策略實現生產力和效率。這是透過使用多種工作分析方法,包括時間和動作研究來實現的。透過這種方式,發展出一種完成任務的“最佳方法”,以消除不必要的和浪費時間的動作。

更新時間: 2022年9月13日

1K+ 瀏覽量

開啟您的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立即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