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伏筆?型別、示例和定義
簡介
戲劇或電影包含各種元素,使之引人入勝。這些元素被稱為戲劇性文學手段。戲劇是對現實、對生活的虛構呈現,而這些戲劇性文學手段使戲劇更可信,更貼近生活。戲劇中常用的一些文學手段包括:戲劇性反諷、獨白和伏筆。戲劇性反諷是指只有觀眾知道而主角不知道的資訊,獨白則是劇中人物獨自一人說出的,只有觀眾才能聽到的臺詞。這進一步促成了戲劇性反諷,因為正是透過這些只有觀眾知道的內心獨白,戲劇性反諷才得以發生。
說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文學手段,伏筆是指透過對話、道具和場景向觀眾隱含地暗示一些資訊,以營造神秘感或“並非表面那樣簡單”的感覺。這些暗示為故事結尾的戲劇性轉折做好鋪墊。
什麼是伏筆?
還記得你讀《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時,每當看到哈利從他找到的那本舊魔藥書中學習製作魔藥時,你都會感到緊張焦慮嗎?赫敏每次哈利照著那本書做的時候都會警告他,而這些暗示預示著這本魔藥書比讀者最初認為的更重要。正是這些時刻,作家、劇作家和電影製作人利用機會向觀眾傳遞暗示,讓觀眾抓住這些暗示,並在遇到意想不到的結局時發現更深層的含義,伏筆的意義才能得到充分理解。明確提及事實永遠無法產生與伏筆相同的效果。
伏筆的型別
伏筆可以大致分為五種型別:
具體的伏筆
具體指的是“清晰的”,因此,具體的伏筆指的是作者透過明確提及在未來事件中具有更大相關性的道具或人物而使用的清晰的伏筆。
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當每個角色的守護神被揭示時,哈利的母親莉莉的守護神被揭示為一隻母鹿,而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結尾,斯內普的守護神也被揭示為一隻母鹿,與莉莉的守護神相同,證明了他對她無條件的愛。正是在這一刻,我們才完全理解了知道莉莉守護神的意義。
預言的伏筆
預言在戲劇和電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們明確地暗示了未來的事件,但由於它們的預言從未被明確地說明,因此當預言在未來實現並且觀眾理解了它的全部含義時,它們就發揮了其全部潛力,使其成為一種主要的伏筆型別。
舉個例子,特里勞妮教授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做出了許多預言,而且所有預言都實現了,其中最著名的是關於“七月出生的人”將殺死“黑魔王”的預言,最終哈利確實戰勝了伏地魔。
倒敘的伏筆
接下來最重要的伏筆型別是倒敘。使用倒敘來展示一些與當前故事線無關的資訊或場景,表明該資訊對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例如,在哈利·波特的第六本書中,當哈利透過倒敘看到湯姆·裡德爾與他的魔藥大師斯拉格霍恩的談話時,就揭示了他對魂器的興趣。正是這次倒敘最終給了哈利殺死伏地魔的方法。
象徵性的伏筆
象徵性伏筆基本上指的是非常隱晦的伏筆,其中使用象徵來預測更深層的含義。天氣的變化或顏色的使用來暗示未來的情況是象徵性伏筆的特徵。當《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天空變暗時,這預示著黑魔王即將到來,象徵性地預示著伏地魔的出現。
紅鯡魚伏筆
紅鯡魚伏筆是指製造虛假警報或轉移讀者的注意力,以阻止他們準確預測事件,從而誘導他們做出錯誤的猜測。在《哈利·波特》系列中,西弗勒斯·斯內普反覆被描繪成反派,直到他去世,哈利獲得了他的記憶,並揭露了斯內普是他的保護者,而不是他的敵人。這種伏筆是為了讓讀者大吃一驚。
結論
伏筆是一種巧妙的戲劇性手法,它不僅需要作者的智慧來創造這樣的事件,還需要觀眾的智慧來識別它。它會在觀眾中造成一種緊張刺激的局面,他們會一直坐在座位邊緣,直到電影或戲劇結束。伏筆為觀眾增添了神秘感、刺激感和趣味性,到電影結束時,他們會想要更多內容。所有超級英雄電影——無論是漫威還是DC,都使用伏筆技巧來使電影對觀眾更具吸引力。
常見問題
Q1. 伏筆與戲劇性反諷有何不同?
A1. 戲劇性反諷使觀眾知道他們沒有明確知道的一切,但伏筆卻給出隱含的暗示,讓觀眾猜測而不是肯定地知道事情。
Q2. 伏筆如何幫助戲劇?
A2. 伏筆有助於使觀眾一直關注戲劇直到結束,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會期待什麼,但同時由於隱藏的暗示,他們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有一些想法。對最終高潮的期待和興奮為戲劇創造了一種它可能無法擁有的氛圍。
Q3. 在戲劇中在哪裡找到暗示?
A3. 伏筆最終是用暗示來實現的,識別它可能很困難,但你可以做的是注意細節。無論是槍支或肖像之類的道具,還是模稜兩可的對話和奇怪的場景,仔細觀察,你就會找到你的暗示。
Q4. 倒敘伏筆和預言伏筆一樣嗎?
A4. 不一樣,倒敘伏筆除非預言在倒敘中被看到,否則其中沒有任何預言伏筆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