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型別
板塊是剛性的岩石圈板片(地球的固體外層,包括地殼和最上層地幔),在地球的地幔上滑動。岩石圈下方是稱為軟流層的粘性層,它潤滑著地球的構造板塊,是岩石圈板塊運動的原因。

板塊型別
根據板塊的大小,可以將其分為主要板塊(相對較大)和次要板塊(相對較小)。
主要板塊
總共有七個主要構造板塊構成了我們的星球。它們如下所示:
太平洋板塊 − 太平洋主要板塊是海洋板塊,也是主要板塊中最大的,完全位於太平洋之下。它東側被北美板塊包圍,西側被歐亞板塊包圍,西南側被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包圍,南側被南極洲板塊包圍。它是太平洋火環的大部分所在地,容易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等災難性事件。
北美板塊 − 它是一個海洋-大陸板塊。該板塊東側被歐亞板塊包圍,東南側被非洲板塊包圍,西側被太平洋板塊包圍。北美板塊延伸到北極,包含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庫頁島。
歐亞板塊 − 歐亞主要板塊是一個大陸板塊,北側與北美板塊接壤,西側與非洲板塊接壤,南側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接壤。該板塊包括歐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
非洲板塊 − 非洲板塊是一個海洋-大陸板塊,包含整個非洲大陸和部分大西洋。它北側被歐亞板塊包圍,西北側被北美板塊包圍,西側被南美板塊包圍,南側被南極洲板塊包圍。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板塊是一個海洋-大陸板塊,包含整個南極洲大陸和南大洋。它包含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太平洋和南美板塊。
印度-澳大利亞板塊 − 它是一個海洋-大陸板塊,從澳大利亞延伸到印度,包括印度洋的海底地殼。它北側與歐亞板塊接壤,東側與太平洋板塊接壤,南側與南極洲板塊接壤。
南美板塊 − 南美板塊是主要板塊中最小的。它是一個海洋-大陸板塊,包括整個南美洲和部分大西洋。它東側被非洲板塊包圍,北側被北美板塊包圍,南側被南極洲板塊包圍。
次要板塊
在主要板塊之間還有20多個次要板塊。納斯卡板塊、科科斯板塊、阿拉伯板塊、菲律賓板塊、卡羅琳板塊、富士板塊、加勒比板塊、斯科舍板塊、安納托利亞板塊、里維拉板塊、伊朗板塊是地球上一些重要的次要板塊。
影響板塊運動的因素
地球自轉
熱對流
底部拖曳(摩擦)− 剛性岩石圈與下方軟流層熱對流之間的摩擦導致地球構造板塊運動。
板片吸入(重力)− 由於區域性熱對流的影響,板塊在海溝的俯衝帶受到向下的拉力。
板塊的溫度和密度之間存在反比關係,導致其運動。
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對地球地殼產生的潮汐力/拖曳使板塊移動。
由於與地球自轉相關的南北壓縮,地球會經歷剪下應變。
極移力 − 由於自轉和離心力的赤道漂移導致板塊從極地向赤道移動。
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地殼的變化導致大地水準面的變形。
結論
板塊構造理論透過解釋地質板塊的運動如何導致山脈形成、火山、地震以及當然不同板塊的當前位置,徹底改變了地球科學。
常見問題
什麼是構造板塊?
構造板塊是巨大的岩石圈結構,在內力作用下移動,被分成幾個主要和次要板塊。
列舉世界上一些次要板塊?
在主要板塊之間還有20多個次要板塊。納斯卡板塊、科科斯板塊、阿拉伯板塊、菲律賓板塊、卡羅琳板塊、富士板塊、加勒比板塊、斯科舍板塊、安納托利亞板塊、里維拉板塊、伊朗板塊是地球上一些重要的次要板塊。
什麼是底部拖曳和板片吸入?
底部拖曳(摩擦)− 剛性岩石圈與下方軟流層熱對流之間的摩擦導致地球構造板塊運動。
板片吸入(重力)− 由於區域性熱對流的影響,板塊在海溝的俯衝帶受到向下的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