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中的有機設計原則
要理解任何實體的運作方式,首先熟悉其組成部分至關重要。之後便是理解其所遵循的指導框架。生物學是對生物的研究,而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是生物學的一個子領域。它研究的是有機體的行為調節機制是如何進化的。心理學家至少應該學習自然設計原則的基礎知識,才能進行成功的研究。
有機設計原則
以下是主要的生物設計原則:
自然選擇作為製造生物機器的工程師
達爾文試圖解釋的現象是,生物框架中存在功能結構,這種結構看起來像是由有感知力的設計師為了應對挑戰而創造的。達爾文得出結論,生物可以被視為自我複製的機器。繁殖將生物與非生物區分開來:機器創造新的、同樣可以自我複製的細胞的能力。
這種特性——自我複製——驅動著一種既有正面反饋也有負面反饋的機制——自然選擇——這可以闡明生物的結構與其必須克服的生存和繁榮的挑戰之間極佳的匹配性,前提是有一個生物機器的群體。
由於生命系統會繁殖,它們會在極長的時間內發展出複雜的功能結構。達爾文最初的發現——繁殖是生命的區別特徵——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現代達爾文主義宏偉的演繹結構,該結構指出,隨著一個實體的繁殖,使其實現其設計特徵的基因會傳遞給它的後代。
然而,有時複製親代機器的設計並非沒有錯誤。因此,繁殖者的群體會接觸到經過隨機突變的設計。由於生命機器已經被精心設計成可以產生後代機器,這通常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隨機變化通常會導致自我複製所需的一系列複雜事件發生變化。
因此,大多數最近發生變化但現在有缺陷的設計將從群體中消失:這是負面反饋的一個例子。然而,一小部分這些隨機重新設計將增強系統的複製機制。這種改進的設計增加了它們在群體中的普遍性,這是一個正面反饋的例子。
基因工程
如果沒有保護功能免受迭代之間熵的影響的修改,自我複製結構將是不可能的。功能設計元素透過基因從親代複製到子代。這些可以被認為是“設計粒子”。這些因素從親代傳遞到子代,並且當與一致的環境因素相結合時,它們會影響生物體發展哪些設計特徵,而哪些特徵不會發展。
基因可以透過兩種主要方式傳播:提高它們所在的生物體產生後代的可能性,或者以比群體中隨機個體更高的機率增加其他具有相同基因的個體的繁殖。因為他們與最近的祖先共享一些基因,所以一個人的基因親屬共享許多相似的基因。因此,一個增加個體親屬生育成功的基因通常會增加其在群體中的普遍性。
功能性和繁殖
決定特定設計元素是否會被引入或從物種結構中移除的奇特但真實的工程標準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持續促進直接和親屬繁殖。現在可以對適應性行為進行精確定義。
根據進化論,適應性行為是指任何傾向於在其整個生命週期內增加個體或其基因親屬繁殖能力的行動。那些系統地在許多迭代中導致動態行為透過鼓勵產生它們的等位基因的重複而整合到物種大腦結構中的途徑。
相反,阻礙個人或其遺傳親屬繁殖的行為會消除負責這些行為的迴路。
適應性選擇問題
感染的存在、食物供應的變化、嬰兒的脆弱性或個人社交圈中親屬的可用性是環境中持續存在的因素,這些因素會產生生殖機會或障礙。適應性問題有兩個特徵。
首先,它們是許多祖先在物種人類進化過程中面臨並反覆出現的環境或因果關係,為自然選擇提供了足夠的機會來創造適應性。
其次,這些是長期聯絡中的一部分,生物體的特徵理論上可以利用這些聯絡來提高其繁殖或其親屬的繁殖。達爾文主義根據設計方案作為對不斷變化的環境的解決方案的有效性來決定是否保留或消除設計方案。
在進化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設計元素累積起來,形成一個設計精良的、整體的框架或工具來應對特定的適應性挑戰。適應性就是這樣的框架或機制。適應性、這些適應性的工程產出和進化混沌都可以被認為構成了一個有機體。只有適應性問題才能透過自然選擇設計的技術來解決。
進化適應性環境
記住,這些程式之所以被選擇,不是因為它們提供瞭解決現代人面臨問題的方案,這一點對於理解大腦的功能結構至關重要。相反,它們是如何處理我們狩獵採集者祖先的適應性挑戰的。
第二個因素是認識到每個程式都是使用依賴於祖先環境中持續存在的資料和環境的發展程式建立的。適應性的結構預設了先前領域環境的存在,並且只有在滿足這些標準時,它才能作為實際問題的響應者發揮作用。
“進化適應性環境”(EEA)一詞指的是狩獵採集者必須應對的問題以及他們應對這些問題的情況(也包括他們的成長生態)。
熟悉過去
人們經常說,由於行為不會變成化石,我們不可能知道與心理學相關的任何關於過去的知識。因此,有人斷言,進化論是基於推測性或臆斷性假設的。我們可以利用許多關於我們的祖先及其環境的重要事實來為心理學研究提供資訊。即使它們的含義不明確,也需要其中的一些。
心理學是逆向工程
自然選擇是最終的工程師。它已經創造了設計精良的生物機器——脊椎動物的眼睛、四腔心、肝臟和免疫系統——其效能超過人類為解決問題而設計的任何機器。心理學家,無論是進化論者還是其他型別的,都是逆向工程師。人類大腦結構是一個複雜的函式系統,包含自然選擇設計的程式,以處理特定的適應性問題。
我們的目標是將其計算結構分解成功能上可隔離的資訊處理單元——程式——並發現這些單元如何在計算和物理上執行。為了獲得正確的解釋,必須將認知結構視為旨在相互作用以解決適應性問題的元素集合。
這種正規化需要適應性功能理論——工程規範,評估什麼構成特定情況下的適當設計。它們還提供了確定生物體的特徵是設計特徵、無功能副產品還是噪聲的標準。有機體的跨代重複設計可以分為三類:
被選擇的適應性
未被選擇但與被選擇的性狀因果相關或由其產生的適應性副產品
進化隨機成分注入的噪聲
請注意,所有大腦完整的個體都會在沒有明確訓練的情況下學習周圍環境的語言(或手語)。然而,閱讀和寫作需要明確的指導,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掌握,而且在某些社會中完全不存在。使人們能夠學習和使用口語的神經程式設計是透過選擇專門為此目的而產生的適應性。
然而,一旦資訊處理系統到位,它就可以用於與其預期作用無關的目的。我們可以透過辛勤的學習和訓練來學習寫作和閱讀,因為我們已經進化出了促進語言習得的學習過程。
然而,使這些活動成為可能的學習機制之所以被選擇,並不是因為它們導致了閱讀和寫作。閱讀和寫作是口語適應性的副產品,其因果關係使之成為可能。還存在隨機的進化噪聲,例如導致閱讀障礙的基因變異。
結論
透過結合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的專業知識,可以得出其他一些可靠的結論。為了分析過程,進化心理學家、行為生態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已經建立了一個複雜的模型庫。哪個模型適合特定物種取決於闡明給定範例的幾個重要功能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