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交配進化的心理學證據
伴侶選擇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生物學、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個人尋求長期或短期伴侶,取決於荷爾蒙、人生階段和自我認知。女性通常更喜歡長期關係,但也參與短期關係。雖然大多數男性最終會建立長期關係,但大多數男性更傾向於短期交配。
一種策略的吸引力取決於回應它的伴侶數量以及使用它的國內競爭者的缺乏。最近的快速約會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異比以前使用其他方法(例如,自我報告)的研究要少。然而,這一發現能否在吸引力和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更大的群體中得到複製,還有待觀察。
短期交配
研究表明,有些人更傾向於短期關係(例如,短暫調情、一夜情),有些人則渴望長期關係(例如,婚姻、同居),還有一些人對這兩種型別的關係都持開放態度。
雖然男女都會發生非約束性性行為,但男性比女性更渴望短期關係,這可能是因為歷史上短期交配的成本和收益存在不對稱性。由於女性在懷孕、分娩和產後承擔了大部分負擔,短期性行為對祖先女性造成的成本(低親本投資、傳染病、暴力等)高於男性。
短期交配的生物學證據
男性和女性在短期伴侶的期望方面更為相似,但在長期伴侶的期望方面則有所不同。無性繁殖的動物將其所有染色體,因此所有基因的副本,都傳遞給後代。相反,透過減數分裂,有性繁殖的二倍體動物每條染色體有兩個副本,但只將其每條染色體的一個副本傳遞給卵子或精子。
這意味著有性繁殖的二倍體動物只將其一半的基因傳遞給後代。儘管喪失了一半傳遞基因給下一代的能力,但有性繁殖在動物中比無性繁殖更常見,因為它提供了幾個進化優勢。
有性繁殖的主要優勢來自基因重組。基因重組允許生物的後代具有遺傳多樣性。有性繁殖增加了有益突變的機率,並降低了有害突變傳播的可能性。當局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後代群體內的遺傳多樣性是有利的。當我們考慮既能有性繁殖又能無性繁殖的生物時,這個想法就變得清晰了。
例如,當蚜蟲的環境穩定時,它們會促進無性繁殖。當環境變冷時,大多數蚜蟲會進行有性繁殖,因為有性繁殖產生的卵抗凍,可以在冬天停止發育。遺傳多樣性也可能導致對寄生蟲和疾病的進化防禦。泥螺(Potamopyrgus antipodarum)寄宿著幾種吸蟲寄生蟲。
在這個物種中,在絛蟲感染風險高的地區,有性個體更為常見。在感染風險低的地區,無性個體已經取代了有性個體。這表明,有性繁殖獲得的遺傳多樣性對於該物種抵抗寄生蟲是必要的,因為克隆個體可能無法輕易地在寄生蟲豐富的地區生存。
有性繁殖通常涉及雄性和雌性的進化區別。雌性通常產生的配子(卵子)遠少於雄性,並且對每個配子的投資更多。另一方面,雄性產生許多配子(精子),並且對每個配子的投資很少。配子投資在兩性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兩性之間存在相反的繁殖策略。由於其高配子成本,雌性可能比雄性更關注配偶選擇。
短期交配的生理學證據
幾項研究討論了這些有吸引力的生理特徵的進化優勢。例如,脂肪儲存程度(由BMI反映)及其分佈模式(由WHR反映)可以表明被選擇配偶的健康狀況和生育能力。體脂儲存是生育能力、懷孕和哺乳的指標。此外,體脂分佈與個體的性激素狀態有關。
最近的研究表明,心理特徵的個體差異也會導致擇偶偏好的差異。根據這項研究,只使用面部刺激作為吸引力的代表。很少有研究考察心理特徵與吸引力指標(其他生理指標,如WHR和BMI)之間的關聯。除了性別典型心理特徵對吸引力評估的影響外,短期和長期關係中的伴侶偏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性別。
歷史上,進化心理學家的早期研究人員之一考慮將後代短期交配作為一種適應性繁殖策略(大多數其他心理學家認為這是……)。研究表明,追求短期交配的女性優先考慮身體吸引力,以促進獲得良好基因的交配。雖然已知身體特徵在擇偶中很重要,但研究男性健康狀況中身體特徵重要性的研究尚未輕易發現。策略多元化表明,當這樣做的好處大於成本時,女性會進行短期性關係。
睪丸大小作為證據
許多生理指標都指向許多交配的歷史。男性的睪丸大小提供了一個線索。大型睪丸通常是強烈的精子競爭的結果,這種競爭發生在兩個或多個男性的精子同時填充一個女性的生殖道時,因為與兩個或多個男性交配。精子競爭迫使男性產生含有大量精子的巨大射精。更大、充滿精子的射精在爭奪寶貴卵子的過程中,具有取代女性生殖系統內其他男性射精的優勢。
與大猩猩和猩猩相比,雄性睪丸相對於其體重要大得多。雄性睪丸佔大猩猩體重的0.018%,佔猩猩體重的0.048%。相比之下,男性睪丸佔男性體重的0.079%,比猩猩高60%,而考慮到體型後,是大猩猩的四倍多。男性巨大的睪丸證明,在人類進化史上,女性偶爾會在幾天內與不止一個男性發生性關係。如果沒有精子競爭,這種睪丸大小就不會進化。
此外,這意味著男女有時都會追求短期交配。然而,人類並沒有像任何靈長類動物那樣巨大的睪丸。人類睪丸的體積遠小於非常濫交的黑猩猩,黑猩猩的睪丸佔其體重的269%以上。人類睪丸的體積遠小於非常濫交的黑猩猩,黑猩猩的睪丸佔其體重的269%以上。
精子受精的差異
精子產生和受精的差異進一步表明了隨意交配的進化發生。在一項研究中,35對夫婦同意提供由性交產生的射精液,這些射精液來自安全套或反流(女性在性交後不同時間點自發排出的精液凝膠狀物質),以確定將伴侶分開對精子產生的影響。
每對夫婦的伴侶被分開的時長各不相同。自從上次性接觸以來,隨著夫婦分開的時間延長,男性的精子數量顯著增加。男性分開的時間越長,他們最終發生性關係時向配偶射精的精子就越多。
當夫婦在一起的時間佔100%時,男性每次射精平均射精3.89億個精子。然而,當夫婦在一起的時間只有5%時,男性每次射精射精7.12億個精子,幾乎翻了一番。由於夫婦分開所帶來的婚外性行為的機會,以及自男性上次射精以來時間的延長,當其他男性的精子同時存在於妻子的生殖道中時,射精的精子數量會增加,而這段時間對精子射精數量的增加沒有影響。
即使男性在與妻子分居期間手淫達到高潮,如果他們與妻子分居時間較長,再次團聚時射精的精子數量仍會增加。丈夫在長時間分居後精子數量增加,確保他的精子在與卵子結合的競爭中更有優勢,能夠擠掉或取代潛在情敵的精子。男性具有在妻子可能存在不忠機會時增加精子數量的生理機制這一事實表明,人類在進化史的某個階段存在婚外情。
結論
擇偶可以進行實證測量,但擇偶背後的機制並不總是被很好地理解。分子遺傳技術的進步使擇偶研究能夠專注於行為觀察,以在分子水平上理解交配偏好。基於遺傳因素的擇偶可能會進化以避免近親繁殖並最大限度地提高後代的遺傳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