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系統世代


作業系統 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因此,它們多年來的發展可以用作業系統世代來對映。作業系統有四個世代。它們可以描述如下:

OS

第一代(1945 - 1955):真空管和插板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數字計算機才被製造出來。當時建造了帶有機械繼電器的計算引擎。然而,機械繼電器非常慢,後來被真空管取代。這些機器非常龐大,但速度仍然很慢。

這些早期的計算機是由一組人設計、建造和維護的。程式語言還未知,也沒有作業系統,因此所有程式設計都是用機器語言完成的。所有問題都是簡單的數值計算。

到了 20 世紀 50 年代,引入了穿孔卡片,這改進了計算機系統。程式不再使用插板,而是寫在卡片上並讀入系統。

第二代(1955 - 1965):電晶體和批處理系統

電晶體 導致了計算機系統的發展,這些系統可以製造並出售給付費客戶。這些機器被稱為大型機,並被鎖在配備人員操作的空調計算機房中。

批處理系統 的引入是為了減少計算機的浪費時間。在輸入室收集一盤作業並讀入 磁帶。之後,磁帶被倒帶並安裝在磁帶驅動器上。然後載入批處理作業系統,它從磁帶上讀取第一個作業並執行它。輸出寫入第二個磁帶。在整個批處理完成後,輸入和輸出磁帶被移除,輸出磁帶被列印。

第三代(1965 - 1980):積體電路和多道程式設計

直到 20 世紀 60 年代,計算機系統有兩種型別,即科學計算機和商業計算機。IBM 在 System/360 中將它們結合起來。它使用積體電路,與第二代系統相比,提供了巨大的價格和效能優勢。

第三代作業系統還引入了 多道程式設計。這意味著在作業完成其 I/O 操作時,處理器不會處於空閒狀態。另一個作業被排程到處理器上,以便不會浪費其時間。

第四代(1980 年至今):個人電腦

隨著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發展,個人電腦變得易於建立。這些是包含數千個電晶體的晶片,位於一平方釐米的矽片上。因此,微型計算機比小型計算機便宜得多,這使得個人能夠擁有其中一臺。

個人電腦的出現也導致了網路的增長。這產生了網路作業系統和分散式作業系統。使用者在使用網路作業系統時知道網路,並且可以登入遠端機器並將檔案從一臺機器複製到另一臺機器。

更新於: 2023 年 9 月 6 日

58K+ 瀏覽量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