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什麼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指,在達到最佳產能之後,增加投入會導致產出減少。換句話說,在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後,對於生產系統中投入的每一單位,產出都開始下降。儘管在最佳水平之後增加投入會減少產出,但這並不直接意味著該規律成立。
為了使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成立,系統的所有其他因素必須保持不變。該規律也稱為成本遞增規律,因為增加一個單位會消耗更多產出,從而增加生產成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適用於短期生產,因為在長期系統中,所有固定因素往往都是可變的。
邊際收益遞減的例子
可以從各個組織中考慮許多邊際收益遞減的例子。
例子1
假設一家公司使用計算機系統來管理會計系統。有10臺計算機系統可以完全完成這項工作。現在,如果新增第11臺系統,它只會降低平均產出並增加公司的成本。這是一個邊際收益遞減的例子。
例子2
另一個邊際收益遞減的例子可以在交通運輸中找到。假設10列地鐵列車可以在任何給定的工作日將所需的乘客從起始站臺運送到目的地站臺,而無需任何額外的列車。現在,如果地鐵公司在同一條路線再增加一列列車,它將降低每列列車的效率,並給公司增加額外的成本。因此,這列額外的列車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中額外單位的一個例子。
邊際收益遞減與規模報酬
邊際收益遞減是一個在短期內有效的概念,其中一個變數(例如資本或勞動力)保持不變。
例如,在地鐵列車的例子1中,在暗示邊際收益遞減之前,資本支出金額保持不變。
然而,在規模報酬的情況下,所有投入變數都會增加。這種現象被稱為規模經濟。
例如,在上述計算機系統的例子2中,讓我們假設會計流程增加了200%。因此,只增加一臺系統會導致產出增加10%,這是一個規模報酬遞減的例子。但是,如果增加五臺新系統(50%)導致產出增加兩倍(150%),這將是一個規模經濟的例子。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工作原理
為了使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起作用,必須滿足兩個關鍵因素。這些因素很重要,因為它們與生產系統的環境有關,並且因為它們會極大地影響生產系統。
- 用於衡量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所有參與生產系統的技術必須保持不變。這很容易理解原因。如果技術發生變化,它們將透過檢驗該規律的輸入變數產生影響。
- 此外,技術變化還會影響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以及產品的價值。因此,為了使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成立,技術因素應該保持不變。
- 為了使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成立,只有一個投入必須變化。如果所有投入變數按比例變化,則不可能檢查收益是否由於某個投入而發生變化。這就是為什麼當不止一個投入發生變化時,該規律可能不適用。
邊際收益遞減的三個階段
當所有其他投入集保持不變,只有一個投入變數發生變化時,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階段1:收益遞增
在這個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增加投入單位會導致產出增加。這是因為與可變投入相比,固定投入似乎很充足。遞增階段會持續提供遞增的產出,直到達到遞減階段。
階段2:收益遞減
在這個階段,增加更多單位也會增加總產出。但是,在這個階段,產出的增加率相對於投入而言會降低。這個階段以可能由給定投入產生的最大產出值的積累而告終。這意味著邊際產量達到零。在此關鍵限制之後,任何額外的投入只會導致產出值下降。
階段3:收益遞減
這是所有生產過程的最終也是不希望看到的階段。在邊際收益遞減理論的第二階段達到最佳生產階段後,任何更多投入的增加不僅會損害生產過程,還會導致產出負增長。製造商通常瞭解最佳投入水平,這有助於他們決定何時應停止製造過程。
結論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因為它與生產系統的最佳利用有關。透過使用這一規律並瞭解投入增加的最佳限制,可以在不浪費任何投入的情況下最大化商品的生產。這在製造業中尤其有用,因為負收益可能意味著製造商不必要的成本。
此外,該規律還有助於減少可能損害整體制造過程的額外原材料,這意味著原材料的使用得到了最佳化。這可以直接幫助公司減輕負擔並提高盈利能力。
常見問題
問題1. 邊際效用規律和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案。是的。邊際效用規律表明,增加消費會減少滿足感,而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表明,在一定點之後增加投入會減少產出,這兩者是相關的。
事實上,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在其最佳投入水平上的邊際效用規律。
問題2. 公司應該處於邊際收益遞減的哪個階段?
答案。為了獲得最佳生產力,公司應該處於邊際收益遞減理論的第一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生產力最高。然而,保持在選定的階段並不容易,因為生產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如果不受外部控制,這些階段會自然發生。
問題3. 為什麼邊際收益遞減的負階段不可接受?
答案。邊際收益遞減的第三階段或最終階段會損害整體生產過程,並可能導致浪費。在不需要任何不產生可負擔產出的額外投入的情況下,將生產過程提升到這個水平是沒有必要的。這就是為什麼它應該避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