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認知心理學
進化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是人類如何學習、記憶和解決問題。其目標是描述構成人類行為的認知過程及其進化根源。這個心理學分支關注諸如注意力、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功能。它探究人類如何適應環境以及這些適應如何影響他們的認知過程。
什麼是進化認知心理學?
進化認知心理學認為,諸如注意力、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過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它們是為了應對人類在古代環境中遇到的特定適應性問題而發展起來的。進化心理學家用一套替代假設取代了傳統認知心理學的主要假設——通用目的和無內容的過程,以及功能不可知論——這套替代假設允許與生命科學的其他領域整合。
人類大腦是由進化而來的一系列資訊處理系統組成的,這些系統整合在人類神經系統中。
這些機制以及創造它們的進化過程,是自然選擇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在傳統環境中產生的適應性結果。
其中許多系統在功能上是專門化的,導致行為能夠解決特定的適應性問題,例如伴侶選擇、語言習得和合作。
為了實現功能專門化,許多這些過程必須以內容特定的方式高度組織。
注意力和記憶的進化
世界上有無數的事物可能吸引人類的注意力。然而,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即使我們能夠關注環境中的所有事物,從每一片草葉的運動到每個談話中每個詞語的細微差別,我們也會被那些對生存和繁殖不重要資訊的洪流淹沒。
記憶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記住遇到的所有事情,我們將難以快速回憶起指導適應性行為所必需的經驗。因此,一個現實的基於進化的假設是,人類的注意力和記憶具有極強的選擇性,並且被構建成檢測、儲存和回憶對解決適應性問題至關重要的資訊。
對來自八個國家、跨越300多年的736篇頭版新聞報道的引人入勝的研究表明,其內容具有驚人的一致性。死亡(意外或自然)、謀殺或肢體攻擊、搶劫、名譽、英雄主義或利他主義、自殺、婚姻問題(如通姦)、對兒童的傷害或傷害、被遺棄或貧困的家庭、採取立場或反擊以及強姦或性侵犯都是突出的主題。
這些在歷史上和跨文化中反覆出現的主題與本教科書中涵蓋的主題精確對應,這一事實提供了客觀證據,證明人類的注意力明確地集中在與解決人類長期以來反覆出現的適應性問題相關的最大資訊內容上。
提出關於進化作用的問題有助於闡明對人類記憶的研究。在一項研究中,處於穩定戀愛關係中的個體被指示在一節課中進入實驗室,並預期會遇到暗示其伴侶不忠的線索。情感不忠的其他跡象包括“他開始找理由和你吵架”和“當你告訴她你愛她時,她不再回應”。這些線索與其他中性刺激混合在一起。參與者一週後返回實驗室,並進行了一次意外的記憶回憶測試。他們被指示寫下他們能回憶起的任何不忠跡象。
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回憶起性不忠的跡象。這些發現支援這樣一種理論,即我們記住的內容與我們必須解決的適應性問題密切相關,在本例中,是性不忠與情感不忠相關的適應性挑戰。總之,人們天生就能檢測和檢索與解決他們面臨的獨特適應性問題最相關的資訊。
人類問題解決機制的進化
大多數所謂的“高階認知”都與在模糊情況下解決問題和做出判斷有關。一些現代判斷學者認為,人們在解決問題和在不明確的情況下做出判斷時容易出錯。此外,認知心理學領域已經發展出一個小型產業,專門記錄人們容易犯的許多錯誤和偏差。以下列舉兩個例子:
基本比率謬誤
當提供完整的個體資訊時,人們傾向於忽略基本比率資訊。樣本或總體中任何事物的總比例稱為基本比率。考慮以下例子。考慮一個裝滿人的房間,其中70%是律師,30%是工程師。其中一人是喬治,他討厭文學,喜歡週末做木工,並且在他的襯衫口袋裡用筆袋裝著鋼筆。他的筆跡枯燥乏味,並且他痴迷於秩序和整潔。喬治更有可能是(A)律師還是(B)工程師?
大多數人傾向於忽略基本資訊,這意味著喬治更有可能是一名律師(房間裡70%的人是律師)。相反,他們高估了個體資訊的重要性,並得出結論認為喬治更有可能是工程師。這種錯誤,被稱為基本比率謬誤,因為人們傾向於忽略準確的數學比例(在我們樣本中的律師),與需要整合基本比率和個體資訊的數學公式相矛盾。
合取謬誤
如果琳達穿著扎染襯衫,彆著“男人都是渣”的別針,並不斷試圖組織她工作場所的女性,那麼她更有可能是銀行出納還是女權主義銀行出納?大多數人認為(B)更有可能,但這違反邏輯:(B)女權主義銀行出納是(A)銀行出納的一個子集。(A)一定比(B)更有可能。換句話說,“女權主義者”和“銀行出納”的組合一定不如僅僅是銀行出納更有可能,因為合取事件的可能性永遠不可能大於其組成部分。然而,由於琳達的描述表明她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所以大多數人忽略了推理,並選擇了看起來很明顯的東西。
當然,大量文獻證明人們是多麼愚蠢,這是一種極好的娛樂。但是,它描繪的心理模型準確嗎?僅僅因為人們使用簡單易出錯的捷徑在不確定性下做出判斷,所以人類認知就充滿了偏差和錯誤嗎?僅僅因為我們的祖先必須解決數百個適應性問題才能生存和繁殖,就應該從進化的角度質疑這一結果。
生態理性
Tooby和Cosmides倡導生態理性,這是一種對認知系統的進化解釋。雷雨之後經常下雨;憤怒的喊叫之後偶爾會發生暴力;長時間的眼神接觸之後偶爾會發生性行為;過於靠近蛇之後經常會發生危險的咬傷;等等。這些統計模式被稱為生態結構。生態理性包括具有設計元素的進化過程,這些設計元素利用生態結構來幫助解決適應性問題。
換句話說,認知系統的形狀和形式與人類起源的祖先環境中重複出現的統計規律相對應。例如,我們害怕蛇而不是電源插座,因為在蛇和導致虛弱或死亡的結果之間存在重複出現的統計規律;而電源插座則是太新的發明,還不至於導致重複出現的虛弱或死亡的結果。
總之,解決問題的技巧可能非常適合解決一類問題——那些在進化過程中反覆出現的問題——但在處理人工問題或新問題時效率極低。當給定的問題與機制旨在解決的問題不匹配時,就會發生錯誤。
頻率表示和不確定性下的判斷
是否有證據表明人類認知迴路被構建成記錄事件頻率?Cosmides和Tooby(1996)提出了頻率論假設,該假設指出,一些人類推理系統被構建成接收頻率資訊作為輸入,並輸出頻率資訊。使用頻率論表示的一些優勢是:
它們允許一個人保留做出判斷所依據的事件數量(例如,在過去的兩個月中,我去山谷尋找漿果多少次?),
它們允許人們保留做出判斷所依據的事件數量(例如,我去山谷尋找漿果多少次),並且允許人們在遇到新的事件和資訊時更新其資料庫(例如,新增第三個月去山谷尋找漿果的資訊)。
它們允許人們在遇到並記住事件後構建新的參照類別,從而允許人們根據需要重新組織資料庫(例如,記住遇到漿果的頻率取決於白天還是晚上出行)。
頻率表示可能對問題解決和決策系統非常有幫助。
結論
縱觀人類進化史,人類進化出了不同的認知機制,例如注意力、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機制使他們能夠適應各種環境障礙。這些認知能力結合起來,在人類適應性成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繼續影響著我們在各種環境中蓬勃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