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稅前利潤 (EBIT) 與毛利潤的區別


從財務角度來看,一家公司被視為一系列資源或工具的集合,其目標是創造資金。這些資產是用來自兩個不同來源的資金購買的:貸方和所有者。公司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都非常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掌握關鍵的財務策略是必要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一起,被認為是三個最重要的財務報表。息稅前利潤 (EBIT) 和毛利潤都是重要的指標,用於判斷公司是否有盈利。它們可以在損益表上找到。

什麼是 EBIT?

息稅前利潤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通常縮寫為 EBIT,是衡量企業或其他組織運營效率的關鍵指標。它是一個統計資料,它根據公司的核心活動來評估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不考慮財務槓桿或稅收的影響。“利潤”指的是營業利潤,但“前”字在此處最重要,因為它表示尚未扣除利息和所得稅。“利潤”一詞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息稅前利潤 (EBIT) 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它考慮了運營和非運營利潤和成本,在扣除利息和稅款之後。

EBIT 可以透過兩種方式之一確定:第一種是從 EBITDA 開始,然後減去折舊和攤銷;第二種是取淨收入,然後加上利息和稅款。但是,息稅前利潤 (EBIT) 指標並未被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 (GAAP) 認可。這意味著企業沒有法律義務在其損益表中包含 EBIT。簡單地說,息稅前利潤 (EBIT) 是一種財務指標,它評估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不考慮其他因素或支出。

什麼是毛利潤?

“毛利潤”是指企業在扣除所有與生產和銷售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相關的成本後賺取的金額。這是一個額外的重要財務指標。它顯示了公司的收入,但利潤的計算方法不同。“毛利潤”可以在公司的損益表上看到,指的是在扣除任何間接成本之前從運營中賺取的金額。EBIT 和毛利潤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兩種指標,但它們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進行。儘管存在這些差異,但這些詞經常被互換使用。

企業能夠根據毛利潤提供的資訊做出明智的決策,毛利潤根據收入和銷售商品的成本來評估組織的盈利能力。它考慮了可變成本,這些成本是根據生產量而變化的支出,例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銷售佣金、運費等。可變成本包括以下內容:固定成本不計入毛利潤的計算,包括租金、管理費用、保險和攤銷等。因為它沒有考慮公司的所有成本,所以不能在所有情況下都用來確定公司是否真正盈利。

EBIT 和毛利潤的區別

下表重點介紹了 EBIT 和毛利潤的主要區別:

特徵
EBIT
毛利潤
定義
EBIT 是“息稅前利潤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的首字母縮寫。它是損益表上出現的最終小計之一,用於確定企業的盈利能力。
EBIT 衡量的是公司在考慮償還債務成本或繳納稅款之前產生的利潤。
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可以用毛利潤的概念來評估,毛利潤是企業使用的另一個盈利能力指標。
在考慮公司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分銷相關的所有費用後,這是剩餘的利潤率。
計算方法
EBIT 可以透過兩種方式之一確定:第一種是從 EBITDA 開始,然後減去折舊和攤銷;第二種是取淨收入,然後加上利息和稅款。
EBIT = EBITDA - 折舊和攤銷費用
或者:
EBIT = 淨收入 + 利息 + 稅款
從企業的收入中減去銷售成本 (COGS) 可以得出毛利潤,該利潤記錄在企業的損益表中。
毛利潤 = 收入 – 銷售成本

結論

利潤的描述和量化方式直接影響公司可能獲得的資金數量。所有層級的管理人員都應該熟悉財務報表以及用於建立它們的會計流程。在從銷售收入中扣除所有支出後,剩餘的金額即為利潤。標準利潤率根據行業的不同可能看起來非常不同。重要的是要記住,利潤並不總是被稱為利潤;它通常被稱為淨收入。這樣,毛利潤就是透過從總收入中減去銷售商品的成本計算出來的。

更新於:2022年7月11日

916 次瀏覽

開啟您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後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