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個性化與網路身份


許多人保持著與線下自我相符的一致且誠實的網路形象。線上平臺允許良好的自我表達、創造力和與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聯絡。雖然去個性化在某些情況下會影響網路身份,但這只是心理學與線上行為之間複雜互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瞭解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我們駕馭數字領域,並鼓勵負責任和合乎道德的線上互動。

什麼是去個性化與網路身份?

去個性化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群體中的個人會喪失個人認同感,以及抑制力的減弱。這通常會導致自我意識降低,以及衝動、往往是反社會行為的傾向。另一方面,網路身份指的是個人構建和投射的數字自我形象,例如在社交媒體平臺或線上論壇上。

去個性化的社會認同模型

根據 Reicher、Spears 和 Postmes 的說法,去個性化模型沒有考慮到一個人的社會環境中對自身認同的感知如何影響其對去個性化的反應。與去個性化理論相反,SIDE 理論認為,自我應該在幾個層面上被定義,包括類別自我(考慮與個人在社會背景下相關的人)以及個人自我。根據經驗證據,透過考慮個人的社會認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去個性化改變的後果。

在 Johnson 和 Downing (1979) 的一項研究中,一些人的身份透過著裝發生了改變。一些人穿上了類似三K黨成員的服裝。在實驗過程中,那些真實身份被這些服裝掩蓋的參與者比那些身份沒有被掩蓋的參與者表現得更具侵略性。這些發現支援了去個性化假說的預期。

去個性化在網路身份中的重要性

去個性化的概念在許多方面都與網路身份相關。

匿名性

匿名性這個概念對於理解去個性化對網路身份的重要性至關重要。在離線面對面的互動中,個人通常是可以識別的,他們的行為與現實世界中的身份相關聯。然而,在線上環境中,人們常常可以選擇保持匿名或使用化名,這可能會造成一種與真實身份脫節的感覺。由於匿名性降低了被個人識別或對其行為負責的恐懼,因此它可以促進去個性化。感到匿名的個人可能會認為,他們的行為面臨的社會或法律後果減少了。這種責任感減弱的感覺會導致個人身份的喪失,因為人們可能會更有權力從事他們在離線聯絡中通常不會表現出的行為。

匿名的線上行為和身份可能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後果。積極方面,它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場所來表達自己,嘗試新的想法,並尋求幫助,而無需擔心受到評判或懲罰。個人還可以利用它來討論個人故事,並就敏感話題尋求建議,而無需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助長不良行為。有些人可能會利用他們的匿名性從事破壞性行為,例如網路欺凌、仇恨言論或騷擾。由於人們與他們的言行對他人造成的影響脫節,匿名性會削弱同理心並助長暴力。

自我意識降低

參與線上活動的人不會實際出現在他人面前,這可能會導致缺乏自我意識。在面對面的交流中,人們更瞭解自己的外表、肢體語言和非語言訊號,這些可以作為社會規範和期望的提醒。另一方面,線上互動通常缺乏這些直接的訊號,導致自我意識降低。這種缺乏自我意識可能會對線上行為和身份產生多種影響——

  • 自我監控減少——人們傾向於根據社會規範和他人的反應來監控和調節他們在面對面的互動中的行為。他們可能會改變自己的聲音、肢體語言或觀點以符合情境的期望。在自我監控減少的線上對話中,個人可能會更自由地表達自己,而不考慮社會規範。

  • 社會反饋減弱——離線互動透過言語和非語言訊號提供即時的社會反饋,從而導致社會反饋減少。人們可以評估其行為的後果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另一方面,線上對話通常缺乏這種即時反饋。如果缺乏明確的證據表明他們的言行如何影響他人,個人可能會感覺自己對其行為的責任較小,並且更有動力從事他們在離線時通常不會表現出的行為。

  • 與現實世界後果脫節——在線上環境中,與現實世界後果的感知距離可能會導致自我意識降低。人們可能認為,他們在網路上的行為比面對面交流的後果更小。這可能會導致個人身份的喪失,以及從事他們通常會因線下世界中潛在的負面後果而避免的行為的傾向。

群體行為和社會傳染

群體中的人可能會減少對自身行為的責任感和責任意識。這可能會導致缺乏自我意識以及順應群體行為和態度的願望。這被稱為去個性化,當人們在群體中感到匿名和責任分散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群體行為和社會傳染會影響個人在網路身份環境中如何展現自我以及他們表達的信念。以下是一些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 規範和行為——線上社群或社交媒體平臺中,通常存在群體共同遵循的既定規範和行為。當人們加入這些群體時,他們可能會遵守這些規範以獲得接納或避免衝突。隨著個人調整自己的行為並接受群體中的主流態度,這種順從可能會導致網路身份的趨同。

  • 群體極化——有時,線上群體中可能會強化極端的觀點和看法。當人們與那些持有相同觀點和價值觀的人互動時,它會產生迴音室效應,放大現有的信念和價值觀。這種群體極化可能會導致構建更激進的網路身份,在這種身份中,人們持有比現實生活中更極端的觀點。

  • 行為傳染——線上群體中他人的行為具有傳染性。當人們看到其他人沉迷於某些行為時,他們更有可能模仿或採用這些行為。這可能會導致線上社群內部積極和消極行為的傳播,從而影響加入該群體的那些人的網路身份。

  • 情感傳染——當一個人的情緒影響群體中其他人的情緒時,就會發生情感傳染。例如,如果某個帖子或評論引發強烈的情緒,例如憤怒或義憤,它可能會迅速在線上社群成員中傳播。這種情感傳染可能會影響其他人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

結論

同樣,去個性化透過匿名性、自我意識降低和群體行為等特徵影響網路身份。瞭解這些動態對於促進負責和合乎道德的線上互動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促成積極和消極的自我表達。

更新於:2023年10月31日

45 次瀏覽

啟動您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