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技術



1 - 印度進行了“烈火-1”核導彈夜間使用者試射

Agnii Nuclear Missile

印度對其“烈火-1”短程固體燃料核彈道導彈進行了使用者試射。“使用者試射”通常涉及對現有部署導彈庫存中隨機選擇的單元進行試射,以驗證系統的整體效能和彈道導彈部隊的戰備狀態。

“烈火-1”(地對地導彈)的試射是戰略部隊司令部(SFC)從阿卜杜勒·卡拉姆島進行的定期訓練活動的一部分,以鞏固作戰準備。

“烈火-1”的亮點是

  • 試射由印度陸軍的戰略部隊司令部在孟加拉灣奧里薩邦海岸外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島進行。

  • 該導彈的尺寸為:重量 - 12噸,長度 - 15米,運載能力(有效載荷) - 最多1000公斤。

  • “烈火-1”導彈擁有專門的導航系統,確保其以高精度到達目標。

  • “烈火-1”是印度“烈火”系列核導彈中射程最短、歷史最悠久的導彈。

  • 據美國國防情報彈道導彈分析委員會稱,其射程為700公里。

2 - 開普勒望遠鏡在發現數千個星球后壽終正寢

Kepler Telescope

美國宇航局官員宣佈了這艘精英行星搜尋宇宙飛船的報廢。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燃料不足。可能由於這個原因,它在10月初開始就無法指向遙遠的恆星並識別可能的系外行星,然而,飛行控制人員仍然設法檢索了其最新的觀測結果。最終,由於燃料箱空了,望遠鏡現在已經沉默了。

開普勒出人意料地發現了2681顆太陽系外的行星,甚至還有更多潛在的候選者。它識別出與地球大小相似的岩石行星,這些行星可能孕育生命。此外,它還發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超級地球:比地球大但比海王星小的行星。

領導開普勒最初科學團隊的美國宇航局退休科學家威廉·鮑魯奇說:“開普勒為人類探索宇宙打開了大門。”

3 - 美國宇航局為2020年火星任務創造“超音速”降落傘紀錄

NASA Supersonic Parachute

美國宇航局的“超音速降落傘”旨在在其最先進的2020年火星探測器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創造了世界紀錄。該技術在短短0.4秒內就完成了部署,承受了37000公斤的載荷。

令人驚訝的是,在發射17.7米長的“黑brant IX”探空火箭不到兩分鐘後,有效載荷分離並開始返回地球大氣層。這是這種尺寸降落傘有史以來最快的充氣速度,產生的峰值載荷接近70000磅。

用於製造降落傘的大量尼龍、特耐綸和凱夫拉縴維將在2021年2月發射的美國宇航局最先進的2020年火星探測器著陸火星任務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先進超音速降落傘充氣研究實驗(ASPIRE)專案進行了一系列探空火箭試驗,以幫助決定在2020年火星任務中使用哪種降落傘設計。

4 - Facebook宣佈推出數字素養圖書館

Facebook

Facebook宣佈推出數字素養圖書館,這是一個包含孟加拉語、印地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卡納達語和馬拉雅拉姆語六種語言課程的集合。這一宣佈是在Facebook南亞安全峰會上做出的——在聯邦婦女和兒童發展部(WCD)部長曼妮卡·甘地在場的情況下。

Facebook還與網路和平基金會和德里印度理工學院(IIT)管理學系合作,在德里印度理工學院舉辦了兒童安全駭客馬拉松。

本次駭客馬拉松關注開發解決方案以幫助打擊兒童性交易,所有開發的原型都捐贈給非政府組織合作伙伴,以幫助他們保護兒童的工作。

5 - 世界上最長的DNA序列被解碼

Worlds Longest DNA

英國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宣稱破譯了世界上最長的DNA序列的記錄。

科學家們製造了一種DNA,其長度大約是正常DNA的10000倍,是之前紀錄保持者(來自澳大利亞)的兩倍。有趣的是,這項研究引發了一場類似“灰燼杯”的競賽,旨在一次讀取整個染色體序列,而用於長讀取的DNA來自人類。

世界上最長DNA讀取記錄的新保持者是諾丁漢大學馬特·盧斯領導的團隊。

6 - 中國發射新的高軌道衛星

China Launches Satellite

中國成功發射了一顆高軌道衛星,旨在提升其自主研發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它很可能被用來與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競爭。

這顆衛星是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繼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和歐盟的伽利略系統之後,這將是第四個此類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7 - 馬德拉斯印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設計出首個國產微處理器

IIT-Madras Microprocessor

馬德拉斯印度理工學院(IIT-M)的研究人員設計並啟動了微處理器,這是第一個國產處理器。它可用於移動計算裝置,嵌入式低功耗無線和網路系統。

據說這種微處理器有助於減少對通訊和國防部門進口微處理器的依賴,並將達到國際標準。

該微處理器是在“Shakti”專案下開發的,它在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昌迪加爾半導體實驗室(SCL)製造。同樣,它是第一個完全在中國設計和製造的“RISC V微處理器”。

8 - 近海巡邏艦ICGS Varaha下水

ICGS Varaha

ICGS Varaha是印度海岸警衛隊98米近海巡邏艦(OPV)系列中的第四艘,已在L&T卡圖帕利下水。它由L&T自主設計和建造。

該艦配備了包括整合橋樑系統(IBS)、自動化電力管理系統(APMS)、整合平臺管理系統(IPMS)和高功率外部消防系統(EFFS)在內的新技術。它將搭載雙引擎直升機(一架)和四艘高速艇,包括兩艘充氣艇等。

9 - 美國宇航局的哈勃望遠鏡發現宇宙笑臉

 NASA’s Hubble Spots

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類似於天空中笑臉的星系群。用望遠鏡的第三代廣域照相機(WFC3)拍攝的影像顯示,一片空間充滿了各種形狀、顏色和大小的星系。其中許多屬於SDSS J0952+3434星系團。

較低的弧形星系具有引力透鏡星系的獨特形狀。它的光線在我們途經一個巨大的物體時經過,導致它變形並被拉長。

研究不同星系內的星雲是有益的,因為它提供了關於宇宙中不同時間和空間點上恆星形成的資訊。

10 - 中國最先進的隱形無人機亮相

Chinas Stealth Drone

中國新一代隱形作戰無人機(UAV)CH-7在珠海(中國南方廣東省)的2018中國航展上亮相。據信這是中國研發的最先進的無人機。CH-7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生產具有先進滲透能力的高空長航時作戰無人機的國家。中國的彩虹(CH)或彩虹系列無人機首席工程師和設計師石文表示,CH-7在許多方面的效能都優於美國製造的RQ-170,並且非常接近RQ-180。

他還表示,由於其高空、高速、隱身能力和續航能力,CH-7可以在危險條件下執行許多工,包括偵察、監視、戰鬥支援、發射導彈或引導其他武器打擊高價值目標。

CH7的尺寸為10米長,翼展22米。其最大起飛重量為13000公斤,巡航高度為10-13公里。它的巡航速度為0.5-0.6馬赫,可以持續飛行15小時。

11 - 覆蓋著蟲子的“仿生蘑菇”可能產生清潔能源

Bionic Mushroom

美國的科學家們使用3D列印技術將成簇的產能細菌附著到紐扣蘑菇的菌蓋上。實驗證明,真菌提供了理想的環境,使藍藻細菌能夠產生少量電力。

這項實驗的優勢在於,與放置在其他表面的藍藻細菌相比,真菌上的細菌持續了幾天。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想法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可再生能源。

12 - 中國推出世界首個AI新聞主播

AI News Anchor

中國觀眾見到了新華社一位名叫邱浩的普通新聞主播的數字版本。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引進了新聞編輯室的最新成員——人工智慧主播,他們將“不知疲倦地”全天候(24x7)工作,報道全國各地的新聞。

邱浩說道:“我不僅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陪伴著您,還可以無限複製,出現在不同的場景中為您播報新聞。”

13 - 美國宇航局探測器準備探訪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Jupiters Trojan Asteroids

2021年,Ralph探測器將搭乘Lucy任務飛往木星特洛伊小行星。該儀器將於2019年1月飛越另一個柯伊伯帶天體,名為2014 MU69,暱稱“終極遠方”(Ultima Thule)。Ralph對2014 MU69的觀測將為研究這個小型冰凍世界提供獨特的見解。

Lucy宇宙飛船將攜帶Ralph的近似孿生兄弟L’Ralph,後者旨在探測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14 - GSLV MK III-D2 / GSAT-29任務

GSAT-29 Mission

2018年11月14日下午5點08分(印度標準時間),GSLV MKIII-D2(GSLV MKIII的第二次發展性飛行)在斯里哈里科塔薩蒂什·達萬空間中心(SHAR)的第二發射臺(SLP)成功發射了GSAT-29衛星。這是一顆高通量通訊衛星。

亮點

  • GSLV-MK III是三級運載火箭,帶有兩個固體助推器。

  • 它擁有一個液體推進劑核心級和一個低溫級,能夠將4噸級的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

  • GSAT-29衛星發射質量為3423公斤,是印度的一顆多波束、多頻段通訊衛星。

  • 它基於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改進的I-3K平臺。

  • 這是印度發射的最重衛星。

  • GSAT-29攜帶Ka/Ku波段高通量通訊轉發器,將彌合包括查謨和克什米爾以及印度東北部地區使用者在內的數字鴻溝。

  • 它還攜帶Q/V波段有效載荷,用於在較高頻段進行技術演示,以及地球靜止軌道高解析度相機。

  • 它首次配備光學通訊有效載荷,用於資料傳輸。

15 - PSLV-C43成功發射地球觀測衛星HysIS

Satellite Hysis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C43)從位於斯里哈里科塔的薩蒂什·達萬空間中心(SDSC)成功發射了第31顆衛星。

PSLV-C43於9:57:30(印度標準時間)從第一發射臺發射升空,在發射後17分19秒將印度高光譜成像衛星(HysIS)送入645公里太陽同步極地軌道。之後,還將30顆外國衛星送入其預定軌道。最後一顆衛星在其發射後1小時49分鐘送入其指定軌道。

關於HysIS

HysIS是一顆地球觀測衛星,基於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Mini Satellite2 (IMS-2)平臺,重量約為380公斤。該衛星的任務壽命為五年。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