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5月時事
- 時事 - 首頁
2016年5月時事 - 科技
新聞1 - IITM研究降雨形成和隨機人工降雨

印度熱帶氣象研究所(IITM)正在透過一項名為雲氣溶膠相互作用和降水增強實驗(CAIPEEX)的研究專案來了解雲層中的降雨形成。
涉及人工降雨的技術無法用於將雨雲帶到降雨不足/乾旱地區,但是,這些技術只能誘導已經經過某個地方的潛在雲層產生更多的降雨。這些操作包括對氣溶膠、雲滴、雨滴和冰粒進行詳細測量,記錄播種前後雲層的生長情況。
新聞2 - 英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動機

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製造了一個奈米級的工作引擎——世界上最小的引擎。它被命名為ANT或驅動奈米換能器。該原型裝置由微小的帶電金顆粒製成,可以在幾分之一秒內儲存大量彈效能量。
據信,考慮到它的力量重量比,它比人類已知的任何其他引擎都要強大一百倍。
新聞3 - 科學家發現一顆被三個類地系外行星包圍的矮星

科學家們利用TRAPPIST望遠鏡在一個距離我們40光年的另一個恆星系統中發現3顆類地系外行星圍繞著一顆矮星執行。這顆超冷矮星被命名為TRAPPIST-1。它呈紅色,而且比木星大不了多少。
這些行星的大小都與地球差不多,而且由於其中兩顆行星與矮星的距離很近,它們接收到的輻射量大約是我們從太陽那裡接收到的輻射量的四倍,這表明它們位於“宜居帶”中。科學家認為這兩顆行星是潮汐鎖定的。這意味著行星始終以一面朝向恆星。行星的一側永遠是夜晚,而另一側永遠是白天。
新聞4 - SpaceX在太空發射後成功著陸火箭

SpaceX再次成功地將助推火箭著陸在海上平臺上。在火箭將日本商業通訊衛星JCSat-14送入軌道後,實現了這一壯舉。無人駕駛的獵鷹9號火箭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海岸的大西洋上的一艘無人駕駛船上著陸。上個月,網際網路企業家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在無人駕駛貨船發射到國際空間站後,成功著陸了一枚用過的助推火箭。
SpaceX正在努力完善著陸助推火箭的技術,使其像飛機一樣可重複使用,而不是在每次發射後都將昂貴的裝置傾倒入海。
新聞5 -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中間層存在原子氧

搭載在同溫層紅外天文臺(SOFIA)上的儀器首次探測到火星大氣中的原子氧,這是自40年前上次觀測以來的第一次,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這些原子是在火星大氣層的上層,即中間層中發現的。科學家們只探測到預期氧氣量的一半左右。
用於探測的SOFIA,是一架波音747SP噴氣客機,經過改裝可以攜帶一個直徑100英寸的望遠鏡。需要進行詳細的研究以研究其他氣體如何逃逸火星,因此對該行星的大氣層有重大影響。
新聞6 - NASA公佈首個水星全球地形模型

美國宇航局信使號(水星表面、空間環境、地球化學和測距)任務公佈了首個水星全球數字高程模型(DEM)。
信使號任務以驚人的細節展示了我們太陽系最內層行星的整個地形。該模型是利用信使號在2011年至2015年期間繞該行星執行時獲取的10多萬張影像建立的。該任務已分享了超過10TB的水星科學資料,包括近30萬張影像、數百萬個光譜和眾多地圖產品。
新聞7 - 英國首例使用下一代DNA測序方法出生的嬰兒

英國首例使用下一代DNA測序方法篩選的胚胎誕生的嬰兒在牛津出生。36歲的Ewa Wybacz生下了她的兒子Biagio Russu。
這種下一代測序技術使用了一種革命性的體外受精(IVF)技術,有助於選擇最可靠的胚胎進行植入並孕育健康的嬰兒。目前,這項技術的費用在2000英鎊到3500英鎊之間,此外還有標準的體外受精費用。它於2013年首次在美國成功使用,首個嬰兒康納·萊維於2013年6月在賓夕法尼亞州出生。
新聞8 - 開發出世界上首款全息柔性手機

安大略省女王大學人類媒體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世界上首款全息柔性智慧手機。它具有可彎曲的顯示屏,允許多個觀看裝置的人在沒有任何頭戴裝置或眼鏡的情況下看到不同的3D影像和影片。
這款名為“HOloFlex”的裝置配備了1920x1080全高畫質柔性有機發光二極體(FOLED)觸控式螢幕顯示器。HoloFlex將彎曲和彎折裝置作為另一種控制方式,團隊稱之為“Z輸入”。
新聞9 - 中國發射遙感衛星“遙感三十號”

中國已成功將“遙感三十號”遙感衛星發射到太陽同步軌道(SSO)。這顆衛星將用於實驗、土地勘測、作物產量估算和救災。遙感三十號由長征二號D運載火箭發射,這是長征火箭家族的第227次任務。火箭從位於戈壁沙漠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該系列中的第一顆衛星“遙感一號”於2006年發射。
新聞10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建造了世界上首臺掃描氦顯微鏡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建造了世界上首臺“掃描氦顯微鏡”(SHeM)。紐卡斯爾大學的保羅·達斯圖爾在過去20年中一直在研究SHeM。
這種新型顯微鏡可以透過讓科學家在不干擾材料的情況下仔細檢查材料,從而為許多新發現鋪平道路。它將允許研究人類、動物和植物樣本,以及計算機晶片和藥物,而不會損壞或改變它們,使其保持其真實狀態,而傳統的顯微鏡使用光線穿透樣本,這可能會損壞它們。
新聞11 - 美國宇航局超級壓力氣球在紐西蘭發射

美國宇航局成功地從紐西蘭南島瓦納卡機場發射了一個超級壓力氣球,以進行近太空科學研究。這是第五次嘗試讓這個巨大的氣球升空。
這個532,000立方米的氣球預計將在南半球中緯度地區繞地球執行,每1到3周繞地球一週,具體取決於平流層中的風速,並保持在空中100多天。長時間的氣球飛行為科學和技術提供了進入近太空環境的廉價途徑。
新聞12 - 科學家基因工程改造出世界上首個寨卡病毒感染性cDNA克隆

來自加爾維斯頓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校的一個多學科團隊是世界上第一個基因工程改造寨卡病毒株克隆的團隊。它可以加快疫苗和治療藥物的開發,以及更多與該病毒相關的研究。
感染性cDNA克隆允許研究人員在試管和培養皿中的細胞上製造寨卡病毒。
新聞13 - 推出本土糞便失禁管理裝置Qora

科學技術部部長Y. S. Chowdary先生在新德里推出了本土研發的糞便失禁管理系統“Qora”。它由科學技術部生物技術部(DBT)開發,並得到新德里M/s. Consure Medical公司生物設計專案的支援。
目前,已在AIIMS和德里理工大學實施,糞便失禁(FI)是一種醫學狀況,其特徵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排便,導致糞便意外地從直腸洩漏。Qora技術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擴充套件,每年惠及超過1億名糞便失禁患者。
新聞14 -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發射本土帶翼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RLV-TD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成功研製了一款可以多次飛入太空的航天器,成功進行了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RLV-Technology)的首飛。這是印度首個在高超音速飛行中執行的帶翼航天器。在藉助其隔熱系統(TPS)成功承受了再入的高溫後,RLVTD成功降落在指定的著陸點。
RLV-TD是開發兩級入軌(TSTO)全可重複使用飛行器的初步步驟。高超音速飛行實驗(HEX)之後將很快進行著陸實驗(LEX)、返回飛行實驗(REX)和超燃衝壓發動機推進實驗(SP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