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傳統中的自我概念
不同傳統中的自我概念
自我!我們多久會使用或思考與自我相關的詞語?自我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現象,同時也是一個概念。我們感受到自我是什麼,但常常難以表達。我們以許多方式認識自己,但在許多其他方面卻並不瞭解。用心理學家的解釋來說,自我是一個圍繞個體的概念。它是個人將自己視為客體時的感知、對自我的體驗、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是什麼和不是什麼。簡單來說,自我就是一個人心中關於自己的所有資料。這個自我被以不同的方式定義和概念化,不僅由不同的心理學家和心理學流派,還由全球不同傳統和不同時代的人們定義和概念化。接下來的部分將探討理解自我和傳統的不同方式。
文化分類中的自我
文化是某個群體傳播和共享的一套規範、信念、實踐、關係、態度和價值觀,通常稱為社會。研究人員從早期就開始嘗試對文化進行分類,這種分類確實可以用來理解“自我”的概念在不同傳統中是如何不同的。以下將根據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分類討論這些差異。
-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 這種分類圍繞著基於群體的價值觀展開。個人主義文化重視自我而非群體,反之亦然。這種重要性分配的差異會影響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我概念的組成部分(如自尊、自我形象等)是如何形成的。個人主義傳統中的自我很可能是獨立的,並且當個人在個人生活中取得高成就時,就會建立起積極的自我。同時,在集體主義社會中的個人會根據自己在社交場合的能力、社會目標以及保持人際關係的完整性來看待自己(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因此,這一維度暗示了構成自我概念核心內容的不同(是社會還是個人)。
- 權力距離 − 這意味著基於社會地位、財富、權力、法律和身體特徵來接受社會中的不平等。權力距離較高的社會鼓勵人們接受某些社會等級制度和不平等現象;人們很少對此提出質疑。另一方面,權力距離較低的文化中的人們樂於接受變化,並且不接受社會中的權力距離。這些差異也會導致在兩個社會中形成不同的自我。在權力距離較高的傳統中,自我和自我概念通常圍繞著等級制度建立,地位和不平等的差異成為人們身份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很少對此提出質疑,並且如果這些差異受到威脅,他們會感到不安全。同時,生活在權力距離較低的文化中的個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不會受到這種社會地位的影響。
- 男性化和女性化 − 這一維度基於對工作目標(即自我目標和社會目標)的不同價值觀。男性化文化更重視自我目標,即成功、事業和金錢;因此,生活在這些傳統中的人們的自我圍繞著他們的目標和成就建立起來。這意味著生活在男性化文化中的人很可能擁有一個以成功的事業和大量金錢為理想的自我。他的自我概念將基於他的實際自我與這個理想自我的接近程度。另一方面,女性化文化則以社會目標為導向,即社會和諧、人際關係和幫助他人,因此生活在這些傳統中的人很可能擁有一個圍繞著與社會目標相關的主題建立起來的自我。
- 不確定性規避 − 這意味著不同文化對不確定性的反應以及規避不確定性的方式。因此,文化可能接受不同的處理不確定性的方式,例如技術、宗教、社會習俗等。不確定性規避程度高的文化中的人們會感到不確定性的威脅,並且很可能會積極尋找避免不確定性的方法。這種人的自我很可能圍繞著社會規範和規則建立起來。而生活在不確定性規避程度低的文化中的人則會接受不確定性;因此,她的自我概念可能包含較少的權威主義。
- 長期和短期導向 − 長期導向意味著一個人關注長期的未來回報,因此,這樣的人的自我將圍繞著堅持、節儉、耐心和和諧建立起來。當個人或社會認為這些價值觀缺失時,個人可能會產生負面的自尊或自我概念。同時,在短期導向文化中,這種情況可能不會發生。
除了基本的社會分類之外,文化和社會直接影響著個人自我的發展。自我的意識是基於自我感知、他人的感知以及與他人的互動建立起來的。此外,一種自我,即社會性或集體性自我,是圍繞著一個人與周圍人互動建立起來的。
宗教傳統中自我的構建
自我也會因傳統是否具有宗教色彩而有所不同。宗教傳統非常重視更高的力量,“上帝”,甚至靈性。這種強調和宗教的教義會影響一個人對自我的感知和發展。例如,一個有印度教背景的人在構建他的理想自我和學習根據宗教教義來審視自己的時候,會將像“溼婆”這樣的印度教神靈理想化。這些教義會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從而建立起他的自尊和自我形象。
另一方面,一個基督徒可能會將耶穌理想化來形成他的理想自我,並根據他是否能夠按照耶穌的教義行事來建立他的自我形象和自尊。此外,社會在這裡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個傳統上具有宗教色彩的社會會在某種程度上給其居民施加壓力,要求他們信奉宗教,而那些行為偏差的人則會受到審查。由此產生的與社會的互動肯定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我概念。
傳統是否可以嵌入到社會經濟地位和城鄉影響自我中?
自我也可能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傳統中有所不同。精英文化或階層的傳統、規範,甚至事實上,其人群都與貧困社會大不相同。因此,自我概念的發展在這兩種傳統中可能非常不同。人們在兩種社會中以及在他人面前如何看待自己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一個來自貧困社會經濟地位的個人在與經濟地位更好的人在一起時可能會感到自尊心下降。此外,城鄉社會之間也可能存在差異。城市社會更加工業化,並且擁有核心家庭;因此,他們的自我比農村社會更加個人主義,在農村社會,集體主義自我存在。
變化中的傳統背景下的自我
有趣的是,在單個傳統內部的自我概念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變化。工業化、全球化和發展改變了社會性質和理想自我。例如,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與過去擁有傳統自我的情況不同,現在他們正走向西方文化,並與“美國夢”保持一致,這也影響著他們的理想自我。隨著時間的推移,職業和傳統的變化也影響了印度等社會內部的自我概念。許多過去受到歧視的群體現在受到的偏見較少,這影響了他們與社會的互動以及自我概念。
結論
總的來說,自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不僅對個人而言,對社會而言也是如此。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之一是文化和傳統。不同的文化不僅對自我有不同的影響,而且社會經濟傳統和城鄉傳統也有不同的影響。此外,這些傳統和社會在歷史上一直在發生變化,從而影響了人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的自我概念。因此,這些因素很容易解釋在印度、美國、中國、日本、英國和俄羅斯等國家觀察到的自我概念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