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甘納特教派—印度傳統


簡介

賈甘納特普里寺是奧里薩邦的一座著名紀念碑,由岡加王朝的統治者建造。

該教派透過將部落宗教習俗與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融合在一起,象徵著普遍的兄弟情誼,根據一些宗教和社會分析家,寺廟的主要神靈賈甘納特、他的哥哥巴拉巴德拉和妹妹蘇巴德拉分別以黑色、白色和黃色表示。它們描繪了人類三大種族。這是印度四大朝聖地之一。它以一年一度的戰車賽或拉特亞特拉而聞名。

賈甘納特教派被認為是給人類的禮物,以滿足其對精神和平、社會和諧和普遍神性的渴望。人們可以發現,這種教派復興了宗教傳統,在古代印度,宗教中存在著僵化。每個群體和社群都被賦予自由發展他們的宗教信仰,沒有任何僵化或不容忍。

賈甘納特教派是什麼意思?

  • 賈甘納特教派代表了區域文化在區域王國中發展起來的最佳例子。賈甘納特,字面意思是“世界的主宰”,是毗溼奴的一個名字,在奧里薩邦的普里發現。

  • 即使在今天,當地部落也繼續保持著製作神靈木製雕像的傳統,這表明神靈最初是當地神靈,後來才與毗溼奴等同起來。

  • 有一個傳說講述了國王因陀羅尤曼如何建造這座聖殿。據說,在他聖潔地浸入河中時,他發現了一根鐵棒,毗溼奴神在他耳邊低語說,漂浮的鐵棒是他的心臟,並將其永遠放置在那片土地上。然後國王跑到賈甘納特神那裡,將其放置在那裡。

  • 事實上,也有人認為,當潘達瓦開始他們的前往閻摩羅迦的旅程時,七聖賢要求他們前往“四大聖地”,而賈甘納特普里就是其中之一。

每12年在賈甘納特寺

  • 賈甘納特寺每隔12年就會遵循一項傳統,稱為“納巴卡萊巴拉”,意思是主要神靈的新化身或身體的改變。

  • 它在奧里薩邦被慶祝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它標誌著賈甘納特在普里的去世和重生。此活動包括在寺廟中安裝巴拉巴德拉、蘇巴德拉和蘇達珊的新偶像,並將舊偶像埋葬在寺廟區域的科伊利拜昆塔(也稱為神靈的墓地)區域。

  • 這類似於印度教的死後儀式;參與前一天晚上活動的祭司必須在10天后剃光頭髮,併為舊偶像的逝世而哀悼。

普里為何著名?

岡加王朝的一位著名國王阿南塔瓦爾曼決定在12世紀在普里為普魯什奧塔瑪賈甘納特建造一座寺廟。在隨後的幾年裡,另一位統治者阿南加比馬三世將他的王國獻給了神靈,並宣佈自己為神的代理人

根據吠陀經和往世書,普魯什奧塔瑪出現在普里。因此,它被稱為普魯什奧塔瑪克謝特拉,即賈甘納特或普魯什奧塔瑪的地方。

隨著寺廟作為朝聖中心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其在社會和政治領域中的意義也日益增強。所有隨後征服奧里薩邦的王朝都試圖首先控制這座寺廟。其中一些征服者是莫臥兒人、馬拉地人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他們意識到,控制它將使他們能夠被當地人民接受。

普里也因每年都會舉行最著名的拉特亞特拉節而聞名,在此期間,被尊為賈甘納特的克里希納神像被抬著戰車穿過街道進行遊行或旅行。

為什麼賈甘納特教派被認為是所有宗教的象徵?

賈甘納特神教滲透到奧里薩邦,每個家庭都可以找到神像。許多宗教信仰來到古代奧里薩邦並在這裡實踐——印度教、耆那教、佛教、毗溼奴教、薩克塔教和巴克提教等。但賈甘納特教被這些教派所吸收。所有宗教派別都在崇拜賈甘納特神。因此,賈甘納特教派是一個獨特的教派,它融合了多種信仰和文化。

  • 根據耆那教——賈甘納特的名字與耆那教提爾坦卡拉的名字相似。人們認為,耆那教的三寶,即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知識和正確的行為,由賈甘納特、巴拉巴德拉和蘇巴德拉三位一體所代表。

  •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相信佛陀是賈甘納特的化身,他提倡無階級或無種姓的社會,並宣揚普遍的兄弟情誼。

  • 在巴克提運動中,克里希納的崇拜是一個主要主題。人們相信賈甘納特是克里希納的化身,出現在卡利時代。與他一起,瓦蘇德瓦和巴拉拉瑪分別被表示為巴拉巴德拉和蘇巴德拉。

結論

奧里薩邦的普里是印度著名的“四大聖地”之一。這個地方作為著名宗教傳統的發展,是中世紀印度宗教文化如何發展的一個最佳例子。賈甘納特教派與不同的宗教信仰相關聯,如印度教、耆那教和巴克提運動等。此外,還有幾個與聖殿起源相關的傳說。

它還象徵著宗教傳統的改革,這些傳統在吠陀時代只對上層階級開放。這些障礙被消除,宗教對社會中的所有人開放。因此,賈甘納特教派也被稱為“迦納達爾馬”,意思是大眾的宗教。賈甘納特是所有人的神靈,無論他們的階級、種姓和信仰如何。賈甘納特神教主要基於愛與情感、服務與犧牲,並體現了社會平等的理念。

常見問題

Q1. 命名印度“四大聖地”中的另外三個聖地?

答:

  • उत्त拉肯德邦的巴德林納特。

  • 泰米爾納德邦的拉美斯瓦拉姆。

  • 古吉拉特邦的德瓦卡。

Q2. 古代印度宗教中的僵化指的是什麼?

答:宗教變得複雜,涉及到複雜且昂貴的儀式。人們無法理解吠陀經文,沒有婆羅門,他們開始利用自己的職位。

Q3. 潘達瓦是誰?

答:潘達瓦(尤迪什提拉、比瑪、阿爾朱納、納庫拉和薩哈德夫)是潘杜的五個兒子,潘杜是庫魯瑪哈賈納帕達或王國的國王。

Q4. 你對提爾坦卡拉的理解是什麼?

答:根據耆那教,一個開悟的人或一位偉大的老師,引導人們走上達爾瑪的道路,被稱為提爾坦卡拉。有24位提爾坦卡拉,而馬哈維拉是最後一位。

Q5. 巴克提運動是什麼?

答:巴克提運動是印度教宗教傳統中的一項重大變革,它以印度中世紀時期(7至8世紀)的運動形式出現。宗教聖人反對極端的儀式,並透過唱歌、跳舞和其他簡單的形式傳播奉獻精神。這場運動否認了種姓和信仰的界限,以及神與信徒之間的任何調解人。這場運動始於喀拉拉邦和泰米爾納德邦,並開始向印度北部和中部其他地區傳播。

更新時間:2022年12月27日

3K+ 瀏覽量

啟動你的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