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與經過
引言
一場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球戰爭從1939年持續到1945年。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戰爭,支援同盟國和軸心國這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第二次中日戰爭、西班牙內戰、歐洲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都是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促成因素。1939年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
二戰時期的大炮舊照
兩個陣營:同盟國與軸心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兩大陣營國家進行。軸心國是日本、義大利和納粹德國的統稱。許多其他國家也參與了軸心國或與之合作。與之對抗的國家被稱為同盟國。最初,法國和英國是主要的兩個同盟國,但法國於1940年向德國投降。他們襲擊了太平洋地區的美國和英國殖民地。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之後,美國與德國和義大利都處於戰爭狀態。這時,德國正受到美國、英國和蘇聯的攻擊。
同盟國軍隊領導人是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
德國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義大利領導人貝尼託·墨索里尼和日本天皇裕仁領導著軸心國陣營。
同盟國的主要目標是結束衝突,解放被軸心國佔領的領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以及隨後法國和英國對德國宣戰是直接的導火索。
到1918年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全球的社會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深刻而徹底的變化。大多數歐洲國家的經濟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
法國國家戰略的兩個核心部分是對德國的賠款,以現金和煤炭的形式支付。為了彌補資源短缺,法國政府向美國借貸資金,併發行大量貨幣。
1933-1934年,希特勒及其納粹黨掌握全部權力後,將德國轉變為一個君主制國家,對凡爾賽條約和猶太人採取強烈的敵對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
假想戰爭
在“假想戰爭”期間,敵對行動跡象很少,西歐各國人民逃往安全地帶。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德國入侵波蘭後,法國和英國將提供軍事援助。希特勒計劃征服波蘭。1939年8月秘密談判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於1939年在莫斯科簽訂。此外,9月,在德國之後,蘇聯入侵波蘭,隨後波蘭被瓜分。
法國淪陷
與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戰爭結束後,德國襲擊了法國、荷蘭和比利時。希特勒在擊敗法國後將目標轉向英國,並開始制定進攻計劃。
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厭倦了美國貿易限制的日本突然襲擊了位於夏威夷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隨後德國對美國宣戰。日本還佔領了菲律賓、香港和緬甸。
德國局勢逆轉
德國再次失去對哈爾科夫和基輔的控制。盟軍轟炸機開始對德國城市進行大規模的白天空襲。墨索里尼被義大利游擊隊員逮捕並處死,希特勒於12月30日自殺。
原子彈轟炸
1945年8月6日,一枚原子彈投擲在日本廣島市。三天後,另一枚原子彈投擲在長崎。這些打擊是無法挽回的,8月14日,日本投降。隨著日本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果
戰爭後,許多人喪生和流離失所。歐洲市場被摧毀,很大一部分生產能力也被摧毀。蘇聯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947年,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制定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此後,美國政府向西歐國家的重建投入了130億美元。
戰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結束。義大利和德國的獨裁統治被推翻。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美國、法國和英國控制著西德。第二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印度爭取獨立的願望,因為它導致了英國勢力的衰落以及美國和蘇聯作為主要全球大國的崛起。
結論
持續時間為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北非和亞洲進行。這是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戰爭之一,同盟國(蘇聯、英國和美國)對抗軸心國(義大利、德國和日本)。最終,不僅士兵,普通民眾也大量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了有計劃的、工業化的屠殺。
常見問題
問1:是什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答: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許多重要的根源。其中包括1919年凡爾賽條約的後果、經濟大蕭條、外交的失敗、德國和日本的軍國主義興起以及國際聯盟的解體。
問2: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影響普通人的生活?
答:許多人被迫離開家園或放棄財產,無償搬遷到新的地點。即使在富裕的西歐,饑荒也越來越頻繁。
問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哪個國家的人員傷亡最多?
答:蘇聯的死亡人數最多,數字通常在2200萬到2700萬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