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性格模型與跨物種比較


我們經常聽到“性格”一詞用來指代人的天性,在描述人的屬性時也經常使用這個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非人類動物是否也具有性格?它們的情緒、氣質或行為能否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它們性格的資訊?為什麼螞蟻會團結一致地工作?為什麼大象會有一個族群的首領?為什麼有些動物會成群結隊地狩獵,而另一些則獨自狩獵?這些問題是否讓你感到好奇?既然人類也是動物,那麼用於研究人類性格的模型或評估方法是否可以應用於研究動物性格?

什麼是動物性格模型?為什麼要使用它們?

動物性格模型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動物的進化過程。跨物種的考察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它們的性格。動物的性格也可以理解為它們的應對方式或氣質。在物種之間或性別之間也存在差異。

它們在農業科學、獸醫學、動物學、森林研究、棲息地研究等各個領域都有研究。動物性格的研究有助於理解動物界物種的膽識、社交性和攻擊性。跨物種的差異可能有助於闡明物種內個體差異發展和持續存在的原因,以及它們在物種之間是多麼相似或不同。

研究動物的性格

研究動物性格可能是一項艱鉅而巨大的任務,因為物種眾多,定義它們的性格似乎難以實現。一些科學家認為,並非所有物種都表現出性格,賦予動物性格的要求尚不清楚。近年來,動物性格的研究變得越來越受歡迎。這一發展與生態學、行為學和進化生物學中最近的一種趨勢密切相關,這種趨勢強調個體之間的差異,並關注這些差異背後的原因、影響和機制。理解性格特徵的最佳方式是將其視為性格傾向,這可以用特定的一組行為來進行操作性描述。

動物必須首先表現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行為才能具有性格特徵(個體差異)。其次,這些行為差異必須在時間上保持一致(穩定性),第三,它們必須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可靠性(一致性)。


考察動物行為以瞭解性格

在動物性格的實證研究中,行為是指動物表現出的不同型別的行為,並被觀察、記錄、量化、分類或評分。例如,“對捕食者的威脅做出反應”和“接近一個未知物體”。此外,還存在行為型別,指的是行為的亞型,例如,當捕食者靠近時,快速反應。

五大因素模型和動物性格

人類的五大因素包括:

  • 經驗開放性,
  • 盡責性,
  • 外向性,
  • 宜人性,以及
  • 神經質。

該模型在最一般的抽象程度上識別性格特徵。將五因素模型應用於動物可能具有挑戰性,因為使用該模型評估性格通常使用人類的自陳資料。當然,並非所有動物都表現出與人類相同範圍的性格,而且動物的性格會呈現出其物種獨有的特徵。同樣,一個物種可能比其他物種更有可能表現出某種型別的性格。在被測量的動物中最常觀察到的三種性格特徵是神經質、宜人和外向性。例如,黑猩猩表現出這些特徵。

動物性格的跨物種比較

透過比較研究了動物的認知和神經適應。可以透過比較在認知或神經特徵方面存在差異的近緣物種與共享相同認知或神經特徵的遠緣物種來識別適應。跨物種比較提供了三種模式,為研究人類和動物的心理適應提供了一個框架。首先,它確定了專門化和普遍化的認知能力的存在,其次,它確定了進化導致大腦大小的變化。一項旨在瞭解人類和狗判斷的相似點或差異的實驗發現,狗的評估與人類判斷一樣可靠。這些結果支援進化連續性理論,並指出了專家們經常忽略的一個關鍵結論。這表明性格差異確實存在,並且可以被研究。

結論

動物性格的研究最近已成為許多專家的關注點,他們希望更多地瞭解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進化和連續性。此外,跨物種比較有助於理解不同物種行為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研究人類性格就像研究動物性格一樣複雜。對動物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機會來了解生物、遺傳和環境因素對性格的動態相互作用。此外,目前支援哺乳動物存在性格特徵的資料為動物和性格研究人員提供了將性格成分融入其研究的機會。因此,使動物和性格研究都受益。

更新時間: 2022年10月13日

瀏覽量:132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