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安全中的開放性原則是什麼?
開放性是一種技術方法,它包括透明的網際網路標準制定(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參與),以及任何人都可以執行的開放式非專有協議。它支援更多樣化的思想。開放性也是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建立和設定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和服務的能力。
開放性體現在開放標準、開放資料、開放API、開放流程、開源和開放架構(靈活、可定製和可擴充套件性)方面,透過從三維角度(感知、評估和挑戰)展示安全思維,定義了發展物聯網安全思維的必要性。
它將開源軟體 (OSS) 方法應用於解決網路安全問題。OSS 方法透過允許使用者出於某種目的使用、學習、建立、更改和重新分發智慧財產權作品(如應用程式和文件)來協作開發和維護這些作品。網路安全問題是計算機系統及其網路元件中缺乏安全(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或可能缺乏安全(漏洞)的情況。
物聯網系統中的開放性帶來了諸多好處,但安全並非有保障。安全和隱私目標是行業的首要任務,因此,對於數量不斷增加的小型物聯網供應商(通常是初創公司)而言,其核心競爭力並非針對安全,這給安裝安全的物聯網基礎設施帶來了重大挑戰。
檔案明確闡述了組織個人資訊的政策,並向提出要求的人提供這些政策。這一原則包括以下內容:
所有機構都必須制定清晰的隱私政策,並向提出要求的人提供這些政策。
這表明人們意識到隱私問題,並致力於資訊安全。
這通常還會增強公眾的信心和信任。隱私規則應基於 IPP。
隱私政策應清晰可見且易於獲取,包括網站上的可下載版本。
如果機構透過其網站收集個人資料,則應在每個確保個人資訊安全的地方包含其隱私規則的連結。
隱私政策應以積極的承諾描述開頭,措辭清晰,使用簡單的易於理解的語言。
還應提供機構聯絡方式,以便人們可以就資料隱私問題提出更多疑問,機構應建立處理此類疑問的系統。
機構應向公眾提供一份檔案,其中明確界定其管理其所掌握的個人資訊的政策。
根據個人的要求,機構應採取合理措施告知個人其所掌握的個人資訊型別,以及持有這些資訊的原因,以及如何收集、持有、使用和披露這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