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鐵柱
簡介
旃陀羅笈多二世(約公元375年至415年在位)建造了德里鐵柱,它現在矗立在印度德里梅赫勞利的庫特布綜合體中,高7.21米(23英尺8英寸),直徑41釐米(16英寸)。建造過程中使用的金屬的抗鏽性使其聞名。這根重3噸(6,614磅)的柱子據說是建在烏達亞吉里洞窟之外的某個地方,並在11世紀由阿南格帕爾·托馬爾搬到現在的所在地。
圖片即將推出
鐵柱的描述
鐵柱從上到下高7.21米(23英尺8英寸),地下部分為1.12米(3英尺8英寸)。它有一個306毫米的鐘形設計柱帽(12英寸)。預計重量超過3噸(6,614磅)。
由於其卓越的耐腐蝕性,這根柱子引起了考古學家和材料科學家的興趣,並被譽為“古代印度鐵匠在鐵礦開採和加工方面高超能力的證明”。
高磷含量的鐵上形成一層均勻的結晶磷酸鐵(III)氫化物水合物,提供耐腐蝕性,並保護它免受德里環境的影響。
鐵柱上的銘文
儘管這根柱子位置突出,易於進入,但人們在其上發現了各種不同時代的銘文,其中一些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
旃陀羅笈多二世國王的銘文
詳細展示了旃陀羅笈多二世國王的銘文。柱子上最早的銘文屬於一位名叫旃陀羅(IAST:Candra)的統治者,他被認為是笈多王朝皇帝旃陀羅笈多二世。
圖片即將推出
拼寫
鐵柱上的銘文尺寸為2′9.5′′ x 10.5′′。由於古代字母刻在耐腐蝕的鐵上,因此具有很長的儲存期。然而,在蝕刻過程中,鐵似乎在某些筆畫上封閉了,導致某些字母不精確。
它包含用梵語沙爾杜爾維克裡迪塔韻律書寫的詩行。
它使用的是笈多文字的東部變體。
字母的大小從0.3125′′到0.5′′不等,與 समुद्रगुप्त 的阿拉哈巴德柱銘文上的字母非常相似。
然而,它確實有特殊的 mtrs(變音符號),類似於 KUMARAGUPTA I 的比爾薩德銘文中的那些。
阿拉哈巴德銘文上的字元比德里銘文上的字元邊緣更彎曲,德里銘文上的字元邊緣更直。這歸因於阿拉哈巴德銘文刻在較軟的砂岩上,而德里銘文刻在較硬的石頭(鐵)上。
這本書有各種與普通梵語不同的奇特拼寫變體,例如:
pranśu 代替 praṃśu: 使用齒音鼻音代替 अनुस्वार
mūrtyā 代替 mūrttyā: 省略第二個 t
kīrtyā 代替 kīrttyā: 省略第二個 t
śattru 代替 śatru (敵人): 多了一個 t
研究
東印度公司官員威廉·埃利奧特於1831年複製了銘文。1834年,詹姆斯·普林塞普根據該複製品在《英國和愛爾蘭皇家亞洲學會雜誌》上發表了一幅石版畫。
然而,這幅蝕刻畫並沒有準確地反映銘文的每個字。幾年後,英國工程師 T. S. 伯特製作了銘文的墨跡印記。普林塞普完善了石版畫,並在1838年在同一雜誌上發表了它,以及他對文字的解讀和內容的翻譯。
幾十年後,巴格萬·拉爾·因德拉吉在布上重新抄寫了文字。1875年,巴烏·達吉·拉德在《皇家亞洲學會孟買分會雜誌》上釋出了基於此副本的更新文字和翻譯。在這次解讀中,首次準確地提到了旃陀羅的名字。約翰·費斯福爾·弗利特於1888年在《印度銘文集》中發表了該文字的學術版本。
戈瓦爾丹·賴·夏爾馬根據古文字學標準,將銘文年代定於公元5世紀初的45年。
他注意到該文字與其他笈多時代的銘文相同,例如在比爾薩德(公元415年)、拜格拉姆(公元449年)和卡哈努姆(公元449年)發現的銘文。R. 巴拉蘇布拉馬尼亞姆在2005年指出,德里銘文的文字與在中央邦烏達亞吉里發現的旃陀羅笈多二世有日期的銘文相似。
圖片即將推出
釋出
這位國王的身份,以及由此確定的柱子的年代,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在 M. C. 喬希編輯的 1989 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對釋出者身份的不同觀點進行了彙編和研究。
現在普遍認為這位統治者是笈多王朝的國王旃陀羅笈多二世。這一結論基於以下眾多因素
銘文的文字和抒情風格暗示了公元4世紀末或5世紀初的日期:笈多時期。
銘文將這位君主描繪成一位毗溼奴信徒,並記述了在被稱為維烏帕達(維烏足跡的山)的山上建造一座毗溼奴旗幟(標準或柱子)。
在其他笈多銘文中,旃陀羅笈多二世常被稱為巴加瓦塔(毗溼奴的信徒)。銘文中列出的地名也代表了笈多時代。例如達基亞賈拉尼迪(印度洋)和瓦加(孟加拉地區)。
在旃陀羅笈多二世的弓箭手型金幣上,刻有縮寫名稱“旃陀羅”,但他的完整姓名和榮譽則出現在一個獨特的圓形傳說中。
旃陀羅笈多的妻子德魯瓦德維的皇家印章上出現了短語 r Viupada-svm Nryaa(Nryaa,著名的維烏帕達之主)。
由於該銘文是讚美和宣稱國王已離開人世,因此關於這是否是追封,即國王在記錄製作時是否還活著,已經存在相當大的爭論。
達沙拉塔·夏爾馬在1938年認為它不是追封。銘文補充說,君主的注意力“專注於毗溼奴,充滿虔誠,”這在 B. 查布拉和 G. S. 蓋看來表明國王當時還活著。他們認為,當旃陀羅笈多二世放棄王位並作為一位瓦納普拉斯塔(退休者)退隱到維烏帕達時,它就被寫了下來。
常見問題
問1. 什麼使鐵柱如此獨特?
答. 建造中使用的金屬的抗鏽性使其聞名。這根柱子重約3噸(6,614公斤),據認為是在其他地方,可能是烏達亞吉里洞窟之外建造的,並在11世紀由阿南格帕爾·托馬爾搬到現在的所在地。
問2. 為什麼鐵柱沒有生鏽?
答. 因為庫特布米納爾的鐵柱是用98%的熟鐵製成的,所以它不會生鏽。鐵中沒有硫/鎂,以及磷的含量很高(高達1%,而如今的鐵含量不到0.05%)是其耐用性的主要原因。
問3. 建造鐵柱的目的是什麼?
答. 它也是為了紀念毗溼奴而建造的,毗溼奴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神之一。德里鐵柱周圍的眾多謎團之一就是它的功能。有人推測它是為銘文中提到的國王建造的。另一些人則聲稱它曾經是中央邦的一個日晷。
問4. 鐵柱是什麼時候建造的?
答. 笈多王朝的皇帝旃陀羅笈多二世(約公元375年至413/14年)已被認定為這位統治者。儘管由99%的鐵製成,並在公元5世紀建造,但該柱以其未生鏽的狀態而聞名。它已經矗立了大約1600年。
問5. 你在哪裡可以找到鐵柱?
答. 德里梅赫勞裡是鐵柱的所在地。笈多王朝的旃陀羅笈多二世建造了這根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