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衰變


介紹

“放射性衰變”以“電離輻射”的形式釋放能量,也導致人類基因DNA和生物組織受損。

電離輻射主要包括β粒子、γ射線和α粒子。過度暴露於這三種射線的有害輻射的人,可能會患上各種皮膚病、呼吸系統疾病、DNA問題和生物組織畸形。

放射性元素以各種形式存在於元素週期表中,其中一些是不穩定的,一些是穩定的。

什麼是放射性?

任何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體發射輻射的行為被稱為放射性。

這種現象是由於原子核的存在,並且原子核很不穩定。在此過程中,輻射會釋放一定量的能量,通常轉變為更穩定的構型。

例如,“燈泡”發射的光和熱輻射(Drexlin等人,2017),但這不被認為是放射性。這裡可以發現“不穩定的原子核”,也可以透過其放射性性質來確定。在單個原子層面隨機發生的這一過程被稱為“放射性衰變”。

“放射性衰變”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放射性元素的穩定形式通常存在於自然界中。其他以不穩定形式存在的放射性元素通常會發射“電離輻射”,並被認為是RF(射頻)能量的主要原因,通常被確定為RF發射的RF波。

來自不穩定“放射性元素”的電磁能量輻射是電磁波譜的主要部分(van等人,2017)。“放射性元素”既是人造的,也是天然形成的電磁能量源。“非穩定形式”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鈾,也稱為“放射性核素”。

有哪些型別的“放射性衰變”?

可以透過“發射粒子”分解的原子核被稱為“放射性原子核”。在元素週期表中,各種元素的原子保持不穩定狀態,之後會轉變為不同的元素(Tolstov等人,2017)。由於這些不穩定元素的電子不斷變化,元素的性質也在發生變化。在自然“放射性衰變”中,會發生三種排放,科學家無法將其識別為已知元素:

  • 伽馬粒子(γ粒子),
  • 阿爾法粒子(α粒子),以及
  • 貝塔粒子(β粒子)。

“放射性衰變”定律

當人們暴露於非常高的“射頻”和“放射性衰變”中時,它會透過提高人體溫度來加熱生物組織從而傷害他們。

這些放射性波主要由手機發出,例如RF-EMF會被人的大腦迅速吸收,並影響神經元和大腦活動。

根據“放射性衰變”定律,可以認為,原子核“每單位時間”的“衰變”機率保持不變,與時間無關(Shen等人,2017)。“核衰變”速率也可以用“半衰期”來衡量。

Radioactive decay

圖1:“放射性衰變”元素

這種“半衰期”被認為是同位素失去其一半“放射性狀態”所用的時間。當一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約為14天時,其原子的一半將在連續的14天內發生衰變。

結論

在所有這些“放射性衰變”粒子中,α粒子的穿透能力最弱。β粒子的電離能力較弱,並且與α粒子相比,被認為是較小的粒子。γ射線不能被確定為粒子,但它們具有高能量的“電磁輻射”,並且沒有電荷和質量。放射性中還存在“指數衰變”定律,需要所有人理解。這種“放射性衰變”發生在“統計指數”速率過程中,其中衰變原子存在於“無窮小時間”區間內,並且與原子數N成正比。

常見問題

Q1。“放射性衰變”是什麼?

A1。任何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體發射輻射的行為被稱為放射性。“放射性衰變”以“電離輻射”的形式釋放能量,也導致人類基因DNA和生物組織受損。電離輻射主要包括β粒子、γ射線和α粒子。

Q2。什麼是“衰變鏈”?

A2。在元素週期表中,以不穩定形式存在的“放射性元素”被稱為“放射性核素”。這種“放射性核素”元素轉變為“衰變產物”的不同原子。當一系列“衰變產物”依次產生以達到平衡時,就會形成“衰變鏈”。

Q3。“衰變鏈”的兩種主要型別是什麼?

A3。元素週期表中存在幾種型別的衰變元素。這些“衰變元素”被認為是具有特定“衰變率”的“放射性核素”。一系列“衰變元素”共同形成了“衰變鏈”,其中釷-232和鈾-238是主要產物。

Q4。“放射性衰變”的恰當例子是什麼?

A4。“放射性衰變”以“電離輻射”的形式釋放能量,也導致人類基因DNA和生物組織受損。一些“放射性衰變產物”是鈷-60,它是一種發射γ射線的同位素。鈷-60的γ射線常用於癌症治療,其“半衰期”約為5.27年。

Q5。“放射性衰變”的各種型別是什麼?

A5。不穩定“原子核”自發降解為更具能量和穩定性的“原子核”的現象被稱為“放射性”。主要有三種類型的“放射性衰變”:γ衰變、α衰變和β衰變。

參考文獻

期刊

Drexlin, G., Harms, F., Jansen, A., Krause, M., Müller, F., Schlösser, K., & Wolf, J. (2017). Calculations and TPMC simulations of the reduction of radioactive decays of a noble gas by cryo-panels. Vacuum, 138, 165-17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2207X16309873

Shen, K. J., & Schwab, J. (2017). Wait for it: post-supernova winds driven by delayed radioactive decay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34(2), 180. Retrieved from: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834/2/180/pdf

Tolstov, A., Nomoto, K. I., Blinnikov, S., Sorokina, E., Quimby, R., & Baklanov, P. (2017). Pulsational pair-instability model for superluminous supernova PTF12dam: interaction and radioactive decay.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35(2), 266. Retrieved from: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835/2/266/pdf

van Kooten, E. M., Schiller, M., & Bizzarro, M. (2017). Magnesium and chromium isotope evidence for initial melting by radioactive decay of 26Al and late-stage impact-melting of the ureilite parent bod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8, 1-2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

網站

美國環保署,2022。“放射性衰變”簡介。摘自:https://www.epa.gov [檢索日期:2022年6月10日]

更新於:2023年8月21日

224 次檢視

開啟您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