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裁軍
關於核武器決策方法的傳統觀點認為,核政策是基於物質成本效益分析的,系統壓力將國家推向有限的選擇範圍。鑑於國家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核擴散並不令人意外。只有當大國能夠透過獎懲來實施核裁軍時,核裁軍才會成功,因為核裁軍既不可能實現,也不合人意。
對核武器的判斷不僅僅是對環境的反應;規範、心理學、語言和信仰都極大地影響著世界未來如何利用核武器。因此,核擴散的可能性很小,通常接受的是不擴散而不是強制不擴散,裁軍問題的重要性也日益增長,而非減少。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NPT)
1967年1月之前,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等國家曾生產核彈,因此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它們被稱為“核武器國家”。《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鼓勵核武器國家進行核裁軍。1970年3月,該協議可以批准;1968年7月,該協議開放簽署。日本於1970年2月同意該協議,並於1976年6月批准。
截至2003年10月,已有189個締約國簽署了該條約,因此可以安全地宣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普遍性已經勝出。在191個聯合國成員國中,只有三個國家——以色列、巴基斯坦和印度——尚未正式成為該條約的締約方。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禁止核武器國家獲得和發展核武器,並將核武器運送到非核武器國家。《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旨在透過迫使這些政府採取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預防措施,防止核武器國家將其核材料和技術轉移用於軍事用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禁止非核武器國家將核能用於軍事目的,同時要求締約國懷著真誠意圖尋求核裁軍談判。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必須每五年舉行一次會議,以審查該條約的使用情況。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CTBT)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催生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目的是實現完全和全面的核裁軍。但是,就其本身而言,《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並不想完全消除全球的核武器。核武器的數量或核武器國家的現有進攻潛力不會減少。該協議防止核武器試驗,防止非核國家制造核武器。沒有減少武器國家核武器的機制。《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類似,其目標是建立一個擁有核武器和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共存的世界。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 |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 |
---|---|
唯一具有約束力的核武器國家核裁軍條約。 | 禁止在所有環境中進行所有核爆炸的國際條約。 |
裁軍能否實現?
核裁軍的可行性一直受到質疑。儘管存在許多技術難題,但可以將其分為兩類:實現和維持全球零核武器。
首先,我們如何確保所有使用的核武器都被銷燬?如何確認所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都已拆除所有武器並處置所有裂變材料?
其次,在實現全球核裁軍後,我們如何阻止製造任何新的核武器?製造可裂變物質,如鈾-235或鈽-239,是建造軍事核潛力的最複雜階段。現代武器級可裂變材料生產技術通常是可識別的;然而,有些技術比其他技術更難隱藏。
例如,南非秘密開發了噴嘴技術,足以製造幾枚原子彈所需的濃縮鈾。然而,歷史上也有成功的裁軍例子。例如,美國和蘇聯之間談判達成的《戰略武器削減條約》(START)促進了全球核武庫的減少,併為隨後的裁軍倡議樹立了榜樣。
核裁軍步驟
在1995年決定無限期延長該條約之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締約方於2000年召開了第一次五年期評估會議。代表們在審查實現核裁軍的“系統和逐步”措施的進展後,通過了13項核裁軍實踐步驟。這些步驟包括:
批准和簽署《核不擴散條約》(NPT)並遵守其義務,其中包括對核裁軍和不擴散的承諾。
實施措施以增強透明度和信任,包括分享有關核武器和運載系統數量和位置的資料。
談判和執行雙邊、區域和全球軍備控制協議,例如《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和《戰略武器削減條約》(START)。
減少核武器和運載系統的數量,包括退役過時的武器和系統。
加強核武器和材料的安全、問責制和安全性,包括採取預防措施以防止盜竊和非法使用。
促進在和平利用核能、不擴散和裁軍方面的全球合作,例如透過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
鼓勵擁核國家和無核國家政府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以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
促進裁軍教育和意識,強調不擴散和裁軍的重要性,並將公眾納入這一程序。
促進裁軍程序的公開透明,包括定期報告進展和挑戰。
鼓勵和平利用核能以及透過外交和溝通和平解決爭端。
支援裁軍的研究和發展,以確保能夠推動裁軍倡議的技術和知識不斷進步。
努力阻止生產可用於製造核武器的裂變材料,包括關閉生產高濃縮鈾和鈽的工廠。
鼓勵專業人員和研究人員的參與,以及公眾討論和意識的提高,以減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使用。
結論
儘管在裁軍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一些國家仍在升級其核武庫,而另一些國家則正在發展核電。這突出了繼續努力裁軍的必要性,包括加強現有的國際條約和協議,以及制定新的政策和機構,以確保消除核武器。為了維護全球秩序的平衡與安全,必須從世界上消除核武器,所有國家都必須同意透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這需要國際社會,包括各國政府、民間社會和企業,持續努力,朝著一個共同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