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染色體 - 概述
簡介
染色體是細絲狀的 結構,構成遺傳物質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細胞核內,因為真核細胞具有細胞膜,而在原核細胞中則散佈於細胞質中。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質濃縮形成含有著絲粒和染色單體的棒狀結構。
微型染色體是類似於染色體的線狀結構,包含著絲粒、染色單體、端粒和複製起點。但它們與染色體的區別在於它們包含一些額外的遺傳物質,並且通常能夠獨立分裂。
微型染色體的結構
微型染色體需要所有必要的組成部分,即著絲粒、染色單體和端粒,才能正常發揮功能並實現平穩的細胞分裂。著絲粒是細胞分裂過程中形成著絲點的必要條件,複製起點維持著染色體的絕對數量,而位於染色體末端的端粒有助於防止染色體發生任何降解。以下是典型微型染色體的組成部分:
著絲粒
它是微型染色體中央和最密集的部分。它有助於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分離染色體。
這一部分利用著絲點蛋白,幫助微管附著到著絲粒上,最終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向兩極移動。
著絲粒複合物的形成需要編碼組蛋白 H3 蛋白的特定序列。
複製起點
當細胞在適當的時間分裂時,細胞就會發生繁殖。DNA 在複製過程中發生複製,確保子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均等分配。
染色體的大小主要決定了複製起點位點的數量。通常,真核生物具有許多複製起點,有助於大型線性染色體的複製。但原核生物在其環狀 DNA 中只有一個複製起點位點。
對於微型染色體,無需特別識別複製起始結構。
端粒
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是重複序列以及相關蛋白質。它們有助於保護染色體的末端免受端到端融合或任何降解。
這種保護功能可以歸因於末端存在的稱為 G 環的序列。
在構建微型染色體時,會引入具有所需轉基因的端粒序列。
生產微型染色體的方法
通常使用兩種方法透過基因工程生產微型染色體。它們是: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的方法
分子克隆技術用於透過組裝基本成分(即著絲粒、端粒和複製起點)在實驗室條件下或體外生產所需的微型染色體。
在下一步中,構建的微型染色體被轉化到合適的宿主(如酵母)中,該宿主可以組裝微型染色體的所有成分並使其發揮功能。
由於大多數物種不相容並且它們的著絲粒本質上是異染色質,因此與自上而下的方法相比,這種方法更難。
自上而下的方法
此方法涉及宿主細胞自身端粒序列的轉化。整個過程稱為端粒截短。
可以在這些截短區域插入新的感興趣基因。此方法優於從頭方法,因為大多數物種是相容的,並且產生的微型染色體數量也更多。這些微型染色體可用於基因工程。
儘管此過程費力,但它仍然是首選,因為微型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保持穩定。
微型染色體技術的應用
在傳統的基因工程中,一次只能轉移一兩個基因,但使用微型染色體可以轉移和表達多個基因。此外,傳統的基因工程方法可能會透過插入新基因來破壞宿主細胞的基因,從而損害宿主細胞。
很難評估新插入的基因從一代到下一代的遺傳方式。但這可以透過微型染色體輕鬆控制。
由於微型染色體技術允許在同一染色體上進行基因堆疊,因此新性狀分離的機會較少。
端粒截短和隨後產生微型染色體的過程最早是在玉米中完成的。這項技術用於將感興趣的基因插入植物基因組中。不僅在玉米中,而且在其他植物物種中也成功地使用了這種技術。
這項技術的主要優勢之一是它與宿主基因組相容,因此對宿主細胞的損害較小,並且不會干擾正常的細胞分裂和基因表達過程。因此,它可用於提高許多作物品種的生產力和產量。
結論
微型染色體技術自 2006 年以來一直被使用,當時一組攜帶所需性狀的基因被轉化到玉米植株中。從那時起,這項技術就主導了傳統的基因工程技術,因為它提供了更大的優勢並減少了對宿主細胞的損害。但該技術尚未在動物細胞中實施,並且該領域正在進行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