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語境下的冥想


在印度文化中,冥想被用來幫助人們培養內心的平靜與安寧,以及對自身和周圍世界的更深刻的認識。在印度教中,冥想被認為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和人類發展技巧。

什麼是冥想?

“冥想”一詞源於拉丁語meditatum,意為“思考”。它表示反思或沉思的行為。它可以被描述為同時存在於寂靜的思想和深思熟慮的意識狀態。冥想練習有助於心靈獲得平衡與平靜。它可以被解釋為一種管理心靈並將其重新聚焦於超驗存在層面的技巧。冥想有助於透過使心靈平靜來緩解緊張和焦慮。冥想練習的結果可能是體驗到更高的意識狀態。這種被稱為純粹意識或三摩地的冥想狀態旨在達到這種境界。

除了使大腦平靜和減少腦部活動外,它還會顯著影響身體新陳代謝,使其進入深度放鬆的意識狀態。此時,身體會“沉澱”到深度放鬆的狀態。在身體壓力得到緩解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放鬆,心靈會迴歸身體。“冥想的向外運動”指的是這個過程。“向內運動”在這個壓力釋放之後重新開始。

冥想的背景

瑜伽和冥想是印度最著名的兩個傳統。印度河谷文明繁榮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被認為是這種古老而正統文化的祖先。這種傳統的根本假設是印度文明(吠陀和非吠陀,如佛教)的基礎,包括對人類狀態的苦難特徵的信念,以及旨在將練習者提升到完全不同的、解脫狀態的漸進階梯式路徑的信念。

帕坦伽利的《瑜伽經》被認為是這一傳統的主要文字,有多種版本,包括英文和中文譯本。除了核心文字之外,瑜伽和冥想傳統已經變得非常流行,並在神秘的奧義書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類似地,它可以在《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等著名史詩中找到,最重要的是,它對虔誠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印度傳統已經認識到瑜伽和冥想中蘊含的巨大力量和活力。

印度冥想技巧

以下是印度冥想的主要技巧:

超覺冥想

超覺冥想 (TM) 方法在起源、使用方法和研究程度方面與其他型別的冥想不同。瑪哈利希·瑪赫西·瑜伽士,一位印度古代吠陀文化的學者,將 TM 技術帶到了西方。這是一種簡單的身心技術,每天兩次,每次 20 分鐘。雖然它可能會導致生活方式偏好的改變,但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調整或信仰。它可以與大多數傳統醫療方法一起使用,並由接受過專門培訓的導師指導。

薩哈嘉瑜伽冥想

在薩哈嘉瑜伽冥想中,基本的呼吸練習和無聲肯定的運用幫助一個人達到一種精神上的寂靜,在這種寂靜中,他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當下,並且擺脫了不必要的精神活動。練習者經常將這種體驗描述為平靜、愉快和放鬆的。

維帕薩那

大約二十五世紀前,喬達摩·佛陀發現了被稱為維帕薩那的冥想技術。在佛陀所講的古印度語巴利語中,“維帕薩那”的意思是“洞察力”。它教導人們如何接受現實。雖然現在被稱為佛教的基礎可以在維帕薩那中找到,但這門學科對所有信仰、國籍、膚色和背景的學生開放,不需要皈依。倫理和社會道路源於對自身身體和思想以自然為中心的探究。維帕薩那的目標是擺脫痛苦和精神超越。根據哈特的觀點,維帕薩那的目標是療愈——不是治癒疾病,而是治癒人類痛苦的根本。

禪宗冥想

坐禪(禪宗冥想)是指坐姿冥想,是禪宗佛教的一種宗教修行。禪坐主要有兩種姿勢:盤腿坐和半盤腿坐。禪坐時,弟子的雙手通常合十,眼睛必須睜開,向下大約一米處。弟子在安靜的空間裡坐在圓形的坐墊上冥想大約 30 分鐘。在某些情況下,嚴格的禪宗訓練每天進行 8-10 次,大約持續一週。禪宗佛教稱之為“精進”。弟子們遵循嚴格的“時間表”,放棄日常活動,過著僧侶般的生活。

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冥想練習。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正念冥想已被用於治療各種身心健康問題,並在心理學研究中引起了極大的興趣。目前,在臨床和研究環境中,正念冥想被定義為對當下經驗的無評判性關注。這一定義包括佛教的正念和平靜的概念。它描述了需要控制注意力(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經驗,如思想、感受、身體姿勢和感覺)以及以接納和開放的態度對待自身經驗的能力的實踐。

冥想對印度心理學的影響

印度心理學強調冥想,它已被使用了數千年。它被認為具有多種益處,例如降低壓力和焦慮,增強注意力和專注力,以及提升幸福感。此外,據信冥想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並降低血壓。此外,人們發現冥想有助於治療各種疾病,如慢性疼痛、抑鬱症和失眠症。它已被發現成功地減少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症狀和治療成癮。據說它還有助於自我發現和精神發展。

結論

儘管冥想有很多好處,但對於一些人來說,開始和堅持冥想可能具有挑戰性。對於一些人來說,特別是對於第一次冥想的人來說,開始冥想可能很困難。有些人需要幫助才能投入進行規律的冥想練習所需的時間。此外,在嘈雜或刺激的環境中冥想可能很困難。由於文化或社會限制,在印度許多地區,冥想可能不被接受或不合適。

更新於:2023年2月6日

877 次瀏覽

啟動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