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大滅絕
引言
物種從地球表面消失被稱為滅絕。當物種由於自然災害或其近親進化過程的變化而滅絕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根據歷史記錄,大滅絕,或持續時間最長的滅絕,發生在無數年前。地球上近90%的物種都受到了這次事件的影響。滅絕的動物物種意味著該物種不再有任何活著的成員。在96500個物種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估計超過26500個物種瀕臨滅絕。其中包括25%的兩棲動物和40%的哺乳動物。此外,一些專家認為,一個物種需要一百萬年才能滅絕。
滅絕的原因
滅絕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然而,它可以大致分為兩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自然原因
氣候變化 − 許多物種由於地球氣候的變化而滅絕。惡劣的天氣和食物短缺迫使許多動物死亡。
洋流變化 − 海平面上升和洋流變化會大大縮短附近物種的壽命。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水生動物面臨的風險最大。
小行星撞擊 − 許多物種大滅絕是由隕星或小行星撞擊造成的。例如,一顆直徑93英里的隕星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時期撞擊地球,很可能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疾病 − 突然爆發的流行病。例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導致約1億人死亡,感染人數達5億,幾乎相當於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入侵物種 − 當一個新的物種入侵到其他物種已經居住的領地時,它們就開始相互競爭。因此,只有最強壯的個體才能生存。
遺傳多樣性減少 − 有時,由於任何物種數量減少,基因庫會受到限制。滅絕動物的含義也表明了這一點。結果,該物種會逐漸從瀕危物種變成滅絕物種。
缺乏適應能力 − 由於缺乏適應能力,較強的物種取代了較弱的物種。此外,無法適應其環境或大氣的物種最終會滅絕。
人為原因
人為原因的因素包括:
汙染
棲息地改變
過度捕撈
滅絕是每個物種進化過程的最後一步。瞭解滅絕和瀕危的模式是保護生物學的主要目標之一。這有兩個原因:
確定使物種容易滅絕或在人類干擾面前持續存在的特徵,將有助於建立一個強大的解釋性框架。
預測性框架還可以幫助我們透過預測各種未來情景的結果來減少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目前正在使用超過20種不同的物種概念,滅絕的可能性取決於:
生物體的特定特徵及其系統發育群。
影響生存和/或繁殖率的一組特定因果過程。
生物物種概念。
什麼是物種大滅絕?
物種大滅絕無疑是地球歷史上最具戲劇性的事件之一。
它們被描述為地質時間上相對短暫的時期,其特點是多個地理上廣泛分佈的高階分類群的滅絕1。
在顯生宙(即地球記錄的最後5.42億年)中,大約有20次這樣的事件,其中有五次異常壯觀的事件2已被確認。
物種是隻能在群體內部繁殖的生物群體,許多新生兒學家(即研究活體物種的生物學家)更喜歡這種定義。滅絕似乎是自然的。
當一個物種的最後一個成員死亡時,該物種就被認為是滅絕的,但對古生物學家和新生兒學家來說,估計滅絕都面臨挑戰。地球上的滅絕過程既包括逐漸發生的事件,也包括劇烈的事件。
“五大”物種大滅絕
圖片即將推出
物種大滅絕事件 | 時間範圍(百萬年前) | 受影響的生命型別 |
---|---|---|
奧陶紀末期滅絕 | 大約4.45億年前。 | 腕足動物、筆石、棘皮動物和珊瑚。 |
晚泥盆世 | 大約3.75億年前。 | 珊瑚、腕足動物、雙殼類和海綿等幾種熱帶礁石上的海洋家族。 |
二疊紀末期(二疊紀-三疊紀或P/T) | 大約2.51億年前。 | 三葉蟲、板足鱟、軟體動物、腕足動物和脊椎動物構成了所有被摧毀的海洋家族的57%。 |
三疊紀末期 | 大約2億年前。 | 海綿、海生脊椎動物、巨型兩棲動物、軟體動物門。許多像爬行動物一樣的哺乳動物。 |
白堊紀末期(白堊紀-第三紀或K/T) | 大約6500萬年前。 | 海生爬行動物、翼龍、菊石、恐龍、浮游生物。 |
物種大滅絕的原因
地球系統本身可能包含物種大滅絕的根源。一些眾所周知的陸地物種大滅絕原因包括:
大規模火山噴發
氣溶膠的產生和持續的氣候變暖
溫室氣體的釋放
洪流玄武岩省和大型玄武岩省。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人們非常重視目前正在發生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的假設。
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正在發生滅絕事件。許多專家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是我們現在才剛剛進入的物種大滅絕痙攣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
例如,據信,自人類殖民以來,在2000年內,熱帶大洋洲消失了1800種鳥類(其中大多數是最近才從亞化石遺骸中發現的)。
斯氏大海牛和渡渡鳥(Raphus cucullatus)(斯氏大海牛,自17世紀以來滅絕)是兩種大型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例子,它們的滅絕都記錄在案。
結論
當一個物種消失的速度遠遠超過其被取代的速度時,就會發生物種大滅絕事件。這通常被理解為在“短暫”的地質時期內(少於280萬年)約75%物種的喪失。滅絕是動物、植物或其他群體滅絕的一種方式。
大多數過去的滅絕被認為是由環境變化引起的,註定要滅絕的物種要麼無法適應,要麼被迫完全適應以至於變成了一個全新的物種。目前,植物和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被認為是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包括採集、狩獵和棲息地退化。
常見問題
Q1. 滅絕的型別有哪些?
A1. 滅絕有兩種型別:物種大滅絕(由火山噴發和地震等事件引起)和背景滅絕(自然發生)。
Q2. 有多少動物滅絕了?
A2. 每年大約有10000到100000個物種滅絕。這包括約85種哺乳動物、159種鳥類、35種兩棲動物和80種魚類。
Q3. 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阻止物種大滅絕?
A3. 聯邦政府可以制定廣泛的規則來保護環境。企業、社群和個人可以透過他們的購買決策改變企業行為,從而產生重大影響。
Q4. 第六次滅絕的後果是什麼?
A4. 第六次滅絕的後果是:環境改變、野生動物過度利用、汙染、引入其他物種和人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