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學習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學習的東西在需要應用之前都未被注意到,這使得潛伏學習至關重要。一個人家裡的晚餐準備可能是一個學習如何烤肉的好機會,但一個人可能直到獨自一人時才意識到這一點。在反思教育過程時,忽略不那麼明顯的學習形式是很常見的。透過獎勵正確的選擇,我們訓練老鼠完成迷宮。我們透過獎勵學生做正確的事情來提高他們在課堂上的積極參與度。
潛伏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在一項實驗中,幾組老鼠被給予一個迷宮來導航,即使一開始沒有得到獎勵的老鼠也獨自學會了迷宮。在新增獎勵後,老鼠使用了它們對路線的“心理影像”。這些發現表明,即使生物體沒有立即表現出來,學習也可能發生。想想你所在城鎮中認識的所有街道和巷子。每天走不同的路去上班,你就會了解城鎮及其眾多設施的內情。然而,這項知識仍然處於休眠狀態,因為你很少在實踐中用到它。只有當你需要運用你的知識去尋找特定的東西,比如咖啡店或公交車站時,你才會被迫使用它。
認知潛伏學習
如托爾曼的“認知地圖”概念所述,動物在迷宮中的學習行為涉及到空間連線模式的發展,即與物品位置相關的心理影像,而不是簡單的感官輸入序列。測試組中的探索行為和其他類似的實驗結果為這種心理模型提供了證據,因為它們允許一隻不餓的猴子在餓了的時候迅速找到食物。生物體對其周圍環境的內部表徵。這些地圖可用於學習好的資料,包括去哪裡以及如何到達。我們主要無意識地形成這些被稱為認知地圖的心理表徵。
托爾曼的實驗
格式塔心理學家愛德華·托爾曼最著名的學習研究之一包括一次教三組老鼠相同的迷宮(Tolman & Honzik, 1930)。在第一組中,每隻老鼠都被放在迷宮裡,並用食物作為獎勵來幫助它找到出路。然後將老鼠放回迷宮中,在再次完成迷宮後給予獎勵,以此類推,直到老鼠能夠在不犯任何錯誤的情況下完成迷宮。第二組老鼠的處理方式與第一組相同,只是它們在走出迷宮時沒有得到獎勵。它們被反覆放入迷宮,直到實驗的第十天。在那一天,第二組的老鼠開始因為完成迷宮而獲得獎勵。
第三組老鼠作為對照組,同樣沒有得到獎勵,在試驗過程中也沒有得到強化。一位嚴格的斯金納行為主義者只會期望第一組老鼠成功地學會迷宮,因為學習是基於強化結果的。起初似乎確實如此。經過幾次嘗試後,第一組老鼠解決了迷宮,但第二組和第三組的老鼠在迷宮中四處遊蕩,直到偶然找到出路。然而,在第十天,發生了一些事情,僅用斯金納的基本概念是無法解釋的。
在第一次獲得獎勵後,第二組老鼠應該花費與第一組一樣長的時間來解決迷宮。相反,它們幾乎立即開始弄清楚迷宮。托爾曼得出結論,第二組老鼠在實驗的前九天已經學會了所有死衚衕、錯誤轉彎和正確通道的位置,並將這些知識儲存為一種“心理地圖”或迷宮物理佈局的認知地圖。第二組老鼠已經學習並記住這些知識,但由於沒有必要,它們並沒有表現出來。認知地圖一直隱藏或潛伏著,直到老鼠有機會透過到達食物來證明它們的理解。托爾曼稱之為潛伏學習。標準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無法解釋學習可能在沒有強化的情況下發生然後改變行為的概念。
目的性行為主義
托爾曼為他的這種行為主義創造了“目的性行為主義”這個術語。托爾曼認為,動物行為的目標導向性是其定義特徵之一。在他關於《野生動物和人類的目的性行為》的作品中,托爾曼定義了“目的性”和“整體”行為。他說,研究必須集中在整體行為上,而不是行為主義者所提倡的特定行為的較小部分。托爾曼認為,行為具有功能,可以塑造和改變以適應特定環境的要求。有目的的行為可能是出於避免負面後果或追求理想結果的願望。
就像籠中的鳥想要逃出籠子一樣,企業主會盡力從銷售產品中賺取儘可能多的錢。由於托爾曼的概念是基於以目標為導向的行為組織,因此他將其命名為目的性行為主義。托爾曼的學習概念將行為心理學和包豪斯理念結合在一起。托爾曼試圖闡明生物體的行為與其目標、資訊、思想、計劃和理解之間的聯絡。
整體行為主義
為了回應沃森的分子行為主義,托爾曼倡導“整體行為主義”。托爾曼認為,透過將人類行為分解成如此微小的增量,行為主義者忽略了全域性。在這種情況下,他使用“整體”一詞來指代全域性可見的行為模式。例如,吃飯、打掃衛生,甚至在測試中編寫答案都是一些例子。托爾曼認為,當科學家們將行為分解成組成部分進行分析時,他們會忽略大局。因此,需要研究具有連貫意義的有目的的行為。
經典條件反射和潛伏學習
在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中,生物體學習在接觸看似隨機的刺激時無意識地預期生物反應,例如食物。伊萬·巴甫洛夫的研究就是一個著名的經典條件反射的例子,在這個研究中,動物學會將鈴聲與食物的到來聯絡起來。由於條件反射,狗不僅對食物流口水,這滿足了基本的生物需求,因此是一種非條件反射。最終,狗學會了對鈴聲流口水,鈴聲作為強化物,流口水是一種條件反射。鈴聲響起,它們的嘴巴開始流口水,預料著它帶來的盛宴。另一方面,潛伏學習發生在動物獲得知識但沒有激勵去做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僅僅將動物暴露於資料就足夠了;它最終會在它們的大腦中註冊。潛伏學習由老鼠無意識地建立心理地圖,然後在有獎勵時更快地使用這些地圖來定位生物刺激(如食物)來證明。儘管在引入食物之前沒有學習迷宮的動機,但這些老鼠能夠成功地導航迷宮。
社會學習和潛伏學習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人們透過觀察他人和嘗試新方法來學習新習慣。根據這一假設,當看到獎勵或懲罰與某些行為相關時,觀察更有可能導致行為改變。儘管這兩個理論的觀察部分相似,但潛伏認知方法是不同的,因為它不依賴於獎勵來促進學習。
結論
沒有即時回報或懲罰的無意識、非計劃性學習是潛伏學習的主要例子。它是一種心理活動,有助於人們吸收周圍環境並形成心理地圖。透過潛伏學習獲得的資料可能幾天、幾周甚至幾十年都不會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