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知識觀
印度的知識觀根植於古老的印度哲學和精神傳統,這些傳統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印度思想中的一個關鍵概念是“吠檀多”的理念,它是知識和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
印度知識觀
印度有六個正統學派接受吠陀作為神聖啟示的來源。耆那教、異端的佛教和唯物主義者沒有承認其權威。這些眾多學派廣泛地討論了知識問題,包括其起源、有效性和真實性。
瑜伽知識
印度精神深深植根於古老的印度哲學和精神傳統,這些傳統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印度精神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瑜伽的實踐,這是一種旨在使個體自我與神性合一的靈性訓練。在印度哲學中,瑜伽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練習,還包括冥想和哲學實踐。瑜伽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自我覺悟,並從生與死的迴圈中解脫出來。印度靈性文字,如《薄伽梵歌》、《帕坦伽利瑜伽經》等,討論了各種瑜伽技巧以及自我實現的最終目標。
瑜伽最突出的形式之一是“王瑜伽”,也稱為“皇家瑜伽”,它強調培養心靈並透過冥想獲得自我實現。被認為是王瑜伽基礎文字的《帕坦伽利瑜伽經》概述了瑜伽的八個分支,包括倫理準則、體位法、呼吸控制和冥想。另一種重要的瑜伽形式是“巴克提瑜伽”,這是一種強調培養對神性的奉獻和愛的瑜伽形式。巴克提瑜伽包括祈禱、奉愛歌曲和重複神聖名字等實踐。
“業瑜伽”是另一種強調無私行動和與行動果實的超脫的瑜伽形式。業瑜伽被認為是淨化和轉變個人業力、通往解脫的最有效途徑。除了瑜伽之外,印度精神還包括冥想,這是一種獲得深度專注和內心平靜的技術。冥想被認為是自我實現和解脫的重要工具,並且是許多印度精神傳統的核心部分。
唯物主義:正統和異端哲學的知識觀
在古典和中世紀時期,認識論辯論主要集中在兩個主題上。儘管這些學派對印度認識論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在認識論的來源或根據的數量上存在差異。印度哲學的三個時期是:(一)吠陀時期,(二)奧義書時期,以及(三)吠陀後時期。所謂的正統體系貫穿吠陀後時期發展,這是一個有條理髮展的時間。六個思維體系或達爾沙納比其他體系獲得了更大的知名度:高塔瑪的因明學、迦梨陀的毗溼奴學、迦毗羅的勝論學、帕坦伽利的瑜伽學、闍彌尼的 पूर्व密藏學以及婆達羅衍那的 उत्तर密藏學或吠檀多學。由於它們都承認吠陀的優先地位,因此它們都是婆羅門教體系。與學術原因相比,這些學派更重視精神體驗。拒絕吠陀的是耆那教徒、佛教徒和唯物主義者。
昌底迦唯物主義學派的知識觀
他們被稱為昌底迦,他們的哲學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一切,被稱為 लोकாயत。即使在印度,精神觀念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化中,其他人也對這些理想表示懷疑,並贊同唯物主義的宇宙觀。唯物主義者拒絕了推理和抽象概念的有效性,拒絕了來世的概念,並認為感官知覺是唯一可靠的資訊來源。他們強調了地球、水、火、空氣和感官這四種常規元素。對於昌底迦來說,意識只是這些物理成分的變化。根據昌底迦學派(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哲學,知覺(Pratyaksa)是唯一一種可驗證的知識。
因明學派
原子論多元論和邏輯實在論是因明哲學的兩個支柱。它與吠舍師迦體系有關,後者產生了本體論和形而上學。正統的印度知識分子創造了因明哲學來建立一門成功的知識科學(Pramanasastra),以便在面對非正統的挑戰者時支援他們的立場。因此,奈亞亞學者在印度哲學史上被銘記為極具創造力的邏輯學家和認識論學家。可以看出,因明體系令人印象深刻地研究了認知意識的領域,並弄清楚了它如何與物質世界建立聯絡。
吠舍師迦哲學
在六個正統學派中,它被認為是最古老的。高塔瑪的《因明經》是在迦梨陀的《吠舍師迦經》之前不久編撰的。由於“Vishesa”的意思是“特殊性”,因此這種哲學強烈強調獨特個體的價值。它承認體驗的三個要素——物質、品質和活動——具有真實的客觀存在,以及智力辨別的三個結果——普遍性、特殊性和組合。就像因明學派一樣,這個學派也接受言語見證、比較、推理和比較作為合法的知識形式。
密藏學
密藏學強調,每一項資訊都是獨立的,其他知識中沒有任何內容支援它。知識的原因的基本特徵導致了知識的有效性,並且沒有外部因素需要責備。只有當知識不再真即時,才能認為解釋是必要的。此外,其無效性是源於知識工具的缺陷,或者後來是矛盾的知識。如果繩子被誤認為是蛇,那麼後來對繩子的認識就會使繩子蛇的知識變得不正確。雖然知識具有內在的有效性假設,但其無效性是無可辯駁的,其有效性不受演繹的影響。錯誤是不正常的;真理是正常的。
異端學派的知識觀
耆那教將知識分為直接(Aparoksa)和間接類別(Paroksa)。阿瓦迪、瑪納帕里亞和凱瓦拉是直接知識的進一步細分,而馬蒂和什魯塔是間接知識的細分。再次,知識有兩類:普拉瑪納,即對某物當前狀態的瞭解,以及納亞,即對某物關於其他事物的瞭解。納亞指的是我們從哪個角度對某事做出斷言。每個真理都是一個視角問題。“納亞”是指對某物眾多特徵之一的有限理解。有七個“納亞”,前四個被稱為“Artha-naya”,因為它們與事物或意義相關,後三個被稱為“shabda-naya”,因為它們也是如此。
普拉瑪納(知識來源-因明)
普拉瑪納是合法知覺(Pramas)的來源或方法。知覺、推理、類比和言語證明是四種合法的理解(yathartha anubhava)。根據瓦塔亞那,普拉瑪納是可靠資訊的來源或方法。因明學派認為,可以根據普拉瑪和普拉瑪納的一致存在和不存在來確定和建立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由於前者不能沒有後者而存在,因此斷言後者是前者的來源或原因。兩種有效的知識(普拉瑪)是阿努巴瓦(表象的)和史密提(表象的或記憶的)。後者是先前觀點的複製品。由於它是透過恢復先前已知的對某個專案的知覺而產生的,因此回憶的工具不能被認為是獨立的普拉瑪納,這是錯誤的知識。
亞特薩爾塔,即真實的,和阿亞特薩爾塔,即不真實的,是布哈瓦,表象知識的兩個類別。前者是更可靠或更合法(普拉瑪)的選擇,因為它完美地匹配了所討論的專案,或者將屬性識別為所討論的物件具有的屬性。但是,真實型別的知識需要普拉瑪納或工具。因此,認知者(普拉瑪塔)和已知物件(普拉梅亞)都是真實知識(普拉瑪)的原因。由於它們不是最有效的工具或真實知識的原因,因此這些不被視為普拉瑪納。根據因明學派的說法,這種合法知識的四種類型是普拉蒂亞克薩(知覺)、阿努米納(推理)、烏帕米納(透過相似性獲得的知識)和沙巴達(言語證明)。
結論
印度的知識觀根植於古老的哲學和精神傳統,其目標是帶來自我實現和解脫。吠檀多、瑜伽、達摩和瓦爾納的概念在塑造印度的知識觀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思想在印度和世界其他地區繼續被研究和實踐。它們繼續對印度的文化和精神景觀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