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冥想:全球影響


印度冥想,也稱為超驗冥想,由馬哈里希·馬赫西·瑜伽士創立,源於吠陀經。練習中,一個人閉上眼睛,反覆吟誦梵文真言以與神靈連線。心理健康治療一直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引入了各種新方法來解決心理健康和相關問題,其中增長最快的方法之一是冥想,它深深植根於印度教。

印度冥想的過程

在瞭解印度冥想的過程之前,也必須瞭解吠陀經文如何看待人體。內在能力包括思維、智力、自我和思維意識(Chitta),它儲存所有記憶和印象。深層的內在自我是個體智力、知識和創造力的源泉。根據吠陀科學,深層的內在自我負責啟用內在能力,也稱為工作意識,而工作意識又負責啟用身體。在冥想過程中,提供了一個反饋迴圈,允許與深層內在自我建立意識連線。冥想過程有助於將思維從客觀世界帶到內在能力。

冥想的益處

自1970年以來,已經使用心理學和生理學技術對冥想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是在有數年實踐經驗的冥想者和新的、沒有經驗的冥想者身上進行的。同樣,它也在健康人群和患有身心疾病的個體群體中進行了研究。資料回顧顯示,冥想對自主神經系統有積極影響,包括降低血壓、降低心率和減少氧氣消耗。除了大腦情緒中心活動降低之外,與冥想相關的其他典型結果包括大腦中較高的阿爾法波(與深度放鬆相關)和 θ 波(與平靜和愉悅感相關)。似乎情緒成熟度、復原力、學習、記憶和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臨床人群的研究表明,睡眠、生活質量、幸福感、自我同情和心理靈活性得到改善,壓力和焦慮、反覆思考、創傷症狀、抑鬱症和成癮也得到減少。關於冥想對身心健康益處的研究經常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疾病、更好的疼痛管理、頭痛、皮膚病和免疫反應等疾病狀況有所改善。謹慎行事也很重要。一些研究表明,由於痛苦記憶或不愉快想法的復發而導致的痛苦,與某些負面影響有關。此外,在向患有精神病的患者介紹冥想之前,需要臨床醫生的意見。必須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

長期以來,冥想有助於獲得開悟已被廣為人知。它是滋養靈魂的食物,有助於提高日常生產力。冥想的一些身心益處包括:

減少情感包袱

經歷負面生活事件並因此產生情緒困擾的情況並不少見。冥想使人們能夠放下包袱,不至於在折磨人的情況下崩潰。

延長壽命

研究人員已經證實,冥想有助於減輕壓力,使身體免受其負面影響,最終減緩衰老過程。

增強能量和效率

研究表明,冥想有助於減少疲憊並增強能量。此外,冥想促進積極情緒以及身心放鬆。

應對焦慮和抑鬱

冥想已被證明可以減輕各個生命階段的焦慮和抑鬱症狀。

改善認知過程

冥想使人們能夠專注於當下,而不是沉溺於過去或擔心未來。這有助於提高注意力和注意力持續時間。

身心健康益處

研究表明,冥想有助於緩解慢性疼痛並幫助治癒慢性疾病。冥想已被證明可以有效降低血壓水平,並改善免疫系統和睡眠質量。

改善人際關係

冥想已被證明可以改善人際關係,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太可能將事情的責任推卸給別人,並且更能接受自己的錯誤。

冥想的負面影響

冥想是改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推薦方法之一。多項研究支援冥想有效緩解焦慮和抑鬱症狀,並改善認知過程。過去的一些研究指出,冥想從長遠來看可能會有害。冥想的一些缺點如下所述:

增加焦慮發作的機率

研究表明,由於人們在冥想過程中專注於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他們很可能會關注消極和積極的情緒。有時,創傷性生活事件的記憶會湧回腦海,並可能引起嚴重的焦慮和痛苦。

與外部世界的脫節

冥想已被證明有助於改善與自我的關係,但它也可能導致與他人建立聯絡的困難。冥想可能導致與世界脫節的感覺,並且不願與他人聯絡。

動機水平大幅下降

一些冥想原則提倡超脫的生活,因此,人們可能會開始感到與一切脫節,並且幾乎沒有動力工作或進行任何活動。

睡眠困難

專家建議,冥想會提高警惕性和警覺性,因此人們可能容易出現失眠或睡眠障礙等睡眠問題。

負面身體症狀

研究表明,經常冥想的人可能會出現胃腸道問題、頻繁頭痛、不自主運動、疲勞、虛弱和頭暈等負面身體症狀。

整合冥想的現代心理干預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由於冥想的眾多優勢,它越來越多地被納入諮詢和心理治療中。本森的放鬆反應是前兆,喬恩·卡巴金的正念減壓計劃幫助它獲得了普及。一個將冥想與當代心理學結合起來的運動出現了,例如基於正念的認知療法和基於正念的復發預防。傳統的基於正念的減壓計劃持續八週,並在小組環境中進行。每天個人冥想、額外作業(至少需要30分鐘)和 2.5 小時的小組會議都是必需的。

瑜伽和冥想已在印度的醫療保健背景下得到廣泛研究和應用。鑑於該國可獲得各種冥想沉思和哲學體系,以及這些體系的專家和對這些體系持開放態度的民眾,人們可以在這個領域找到豐富的文獻。其中一項計劃,薩特瓦增強療法和薩特瓦培養計劃,是透過整合瑜伽心理學和冥想在班加羅爾的國家心理健康和神經科學研究所建立的。必須記住,這些傳統是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內在自由是一個必須親身經歷才能實現的現實。因此,全球性運動目前鼓勵心理學家首先自己練習瑜伽和冥想,然後再指導他人如何練習。

結論

吠陀經文將冥想定義為一種超越外部領域,擴充套件人類意識的練習。冥想是一個超越個人身體自我,到達深層內在自我的過程。雖然可以看出冥想對個人的情緒、精神和身體健康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但積極影響大於負面影響。冥想作為一種實踐,從吠陀時代就開始,至今仍是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最有效和最廣泛建議的方法之一,這是有原因的。

更新於:2023年2月3日

瀏覽量:108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