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語言程式實現後序樹遍歷
在Go語言中,後序樹遍歷是一種先訪問左子樹,再訪問右子樹,最後訪問根節點的技術。這種順序常用於在樹上執行某些操作,例如釋放樹已使用的記憶體。我們將使用兩種方法實現後序樹遍歷:第一種使用切片,第二種使用棧。
語法
func append(slice, element_1, element_2…, element_N) []T
append函式用於向陣列切片新增值。它接受多個引數。第一個引數是要新增值的陣列,後面跟著要新增的值。然後,該函式返回包含所有值的最終陣列切片。
方法一:使用切片
在此方法中,首先檢查根節點是否為空。如果是,則返回空切片。如果不是,則繼續遍歷左子樹和右子樹,並將結果新增到結果切片中。然後,在將當前節點的值新增到結果之後,返回結果切片。
演算法
步驟1 − 建立一個名為main的包,並在程式中宣告fmt(格式化包)和strings包,其中main生成可執行程式碼,fmt幫助格式化輸入和輸出。
步驟2 − 建立一個TreeNode結構體來表示二叉樹的節點。
步驟3 − 建立一個名為post_order_traversal的函式來後序遍歷樹。
步驟4 − 檢查根節點是否為空。如果是,則返回空切片。
步驟5 − 對左子節點呼叫post_order_traversal函式來迭代遍歷左子樹。
步驟6 − 對右子節點呼叫post_order_traversal函式來迭代遍歷右子樹。
步驟7 − 將當前節點的值新增到結果切片中。
步驟8 − 返回結果切片。
步驟9 − 後序遍歷函式遞迴地遍歷樹,將結果記錄在切片中。該函式按遇到的順序將節點的值新增到結果切片中,即後序遍歷順序。
示例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將使用切片來儲存在遍歷左子樹和右子樹之後的結果。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 Definition for a binary tree node. type TreeNode struct { Val int Left_val *TreeNode Right_val *TreeNode } func post_order_traversal(root *TreeNode) []int { var result []int if root == nil { return result } result = append(result, post_order_traversal(root.Left_val)...) result = append(result, post_order_traversal(root.Right_val)...) result = append(result, root.Val) return result } func main() { root := &TreeNode{Val: 10} //assign values to the list root.Left_val = &TreeNode{Val: 20} root.Right_val = &TreeNode{Val: 30} root.Left_val.Left_val = &TreeNode{Val: 40} root.Left_val.Right_val = &TreeNode{Val: 50} result := post_order_traversal(root) fmt.Println("The postorder traversal is created here:") fmt.Println(result) //print the postorder traversal }
輸出
The postorder traversal is created here: [40 50 20 30 10]
方法二:使用棧實現後序遍歷
在此方法中,我們使用棧來跟蹤後序遍歷期間要訪問的節點。首先將根節點壓入棧中。每次迭代後,我們從棧中彈出頂節點,將其值新增到結果切片中,然後將頂節點的右子節點和左子節點壓回棧中。透過這種方式反向訪問節點,我們可以透過將值新增到結果切片的前端來構建結果切片,從而得到正確的後序遍歷順序。
演算法
步驟1 − 建立一個名為main的包,並在程式中宣告fmt(格式化包)和strings包,其中main生成可執行程式碼,fmt幫助格式化輸入和輸出。
步驟2 − 建立一個TreeNode結構體來表示二叉樹的節點。
步驟3 − 建立一個名為post_order_traversal的函式來後序遍歷樹。
步驟4 − 檢查根節點是否為空。如果是,則返回空切片。
步驟5 − 從頭建立一個棧,並將根節點新增到其中。
步驟6 − 重複這些步驟,直到棧為空。
a. 從棧中彈出頂節點。
b. 將節點的值作為字首新增到結果切片中。
c. 將左子節點和右子節點新增到棧中。
步驟7 − 返回切片的結果
步驟8 − 使用fmt.Println()函式(其中ln表示換行)將結果列印到控制檯。
示例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將使用棧來實現後序遍歷。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 Definition for a binary tree node. type TreeNode struct { Val int Left_val *TreeNode Right_val *TreeNode } func post_order_traversal(root *TreeNode) []int { var result []int if root == nil { return result } stack := []*TreeNode{root} for len(stack) > 0 { node := stack[len(stack)-1] stack = stack[:len(stack)-1] result = append([]int{node.Val}, result...) if node.Left_val != nil { stack = append(stack, node.Left_val) } if node.Right_val != nil { stack = append(stack, node.Right_val) } } return result } func main() { root := &TreeNode{Val: 10} //assign the values to the list root.Left_val = &TreeNode{Val: 20} root.Right_val = &TreeNode{Val: 30} root.Left_val.Left_val = &TreeNode{Val: 40} root.Left_val.Right_val = &TreeNode{Val: 50} result := post_order_traversal(root) fmt.Println("The postorder traversal created here is:") fmt.Println(result) }
輸出
The postorder traversal created here is: [40 50 20 30 10]
結論
我們使用兩個例子執行了後序樹遍歷程式。在第一個例子中,我們使用結果切片來儲存在遍歷左子樹和右子樹之後的結果;在第二個例子中,我們使用棧來執行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