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兒童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被定義為對他人福祉的無私關懷。雖然遺傳、環境和社會化等多種因素會影響嬰兒利他行為的發展,但研究表明,兒童從小就能表現出利他傾向。同理心、親社會行為和社會化都是這類行為的例子。

兒童的利他主義
另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為——利他主義,可能在兩三歲的兒童身上就能表現出來。給予或分享物品、時間或商品給他人,而沒有明顯的自我利益,就是一個利他主義的例子。同理心的發展與利他主義的發展有關。同理心是指透過體驗類似的反應來回應他人的情緒。只有當孩子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待情況時,這才是可能的。因此,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回應其情緒的能力與認知發展有關。
儘管幼兒通常難以理解他人的感受並做出正確的回應,但他們有時也能做到。當幼兒看到一個沮喪的孩子或成人時,他們可能會擁抱或親吻那個人,並試圖透過提供自己的玩具來安慰她。在回應受困者的情緒時,他們試圖透過提供在類似情況下自己感到最舒服的東西來幫助對方,而不是做對方想要的事情。
幼兒對其他人的擔憂程度存在差異。然而,大多數幼兒偶爾都會表現出利他行為。家庭的行為會影響幼兒的行為。如果父母對其他人的行為不富有同情心和關照,孩子就不會學會尊重這種行為。孩子們會模仿他們所看到的。如果我們自己不表現出樂於助人的行為,那麼建議生病的人要樂於助人是沒有意義的。
人們發現,解釋行為的後果是鼓勵幼兒產生同理心和樂於助人行為的一種方法。然而,幼兒不需要冗長的解釋,也沒有時間聽。在這個年齡段,簡短的解釋就足夠了。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告訴孩子該做什麼。然而,研究表明,向孩子們解釋為什麼他們不應該做某些事情(例如打別人)會增加孩子表現出樂於助人行為的可能性。
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利他行為有重大影響。根據研究,父母充滿愛意並支援孩子的孩子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大約在三歲的時候,孩子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們的情緒,並試圖透過做對方想要的事情來幫助有困難的人。
培養兒童利他主義
培養兒童的利他主義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實現。一種方法是透過榜樣行為向孩子們展示如何對他人友好和富有同理心。另一種培養慷慨的好方法是鼓勵孩子們參加社群服務專案,例如幫助老年人或參與當地食品救濟活動。另一個鼓勵利他主義的關鍵策略是教導孩子們先考慮他人,並想出創新的方法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最後,為孩子們提供練習給予和慷慨的機會,例如讓他們向他們選擇的慈善機構捐款,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他們的行為如何對世界產生積極影響。下面將詳細討論這些策略。
做一個榜樣——孩子們透過觀察他們的看護人和父母來學習。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透過展現善良、同理心和慷慨來樹立利他主義的行為榜樣。展現善舉、志願服務和對需要幫助的人的援助。觀察學習理論支援這種觀點,並證明孩子們深受父母和看護人行為的影響。父母可以透過做榜樣並踐行利他主義原則來教導孩子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價值。父母可以透過自己的行為來展現慷慨的行為,例如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或做志願者。父母可以透過持續地展現無私的行為來激勵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養成類似的特質和理想。
培養同理心——同理心教育對於培養兒童的利他主義至關重要。透過幫助孩子們理解和體會他人的感受,他們可以培養富有同情心的視角。鼓勵孩子們設想在各種情況下別人會有什麼感覺,並解決他們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這可以透過講故事、角色扮演或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實現。透過培養同理心,孩子們學會考慮他人的福祉,這是利他行為的關鍵組成部分。同理心使個人能夠在更深的層次上與他人建立聯絡,並激勵他們以關愛、樂於助人和尊重的態度行事。
培養感恩之心——在孩子心中培養感恩之心,包括教導他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並尊重他人的努力。這可以透過表達感激之情,並幫助孩子們理解他們的事物、經歷和人際關係的價值來實現。教導他們數算自己的祝福並反思積極的事件,會在他們心中培養感激之情。此外,認識到他人的貢獻和犧牲有助於孩子們理解他們生活中彼此的聯絡,並培養同理心。被教導要感恩的孩子會更加意識到他人的善良,從而為利他行為和對周圍人福祉的更深層次的尊重奠定基礎。
鼓勵分享和合作——教導孩子們分享和合作的價值。鼓勵他們輪流、分享玩具和一起工作。這有助於孩子們培養公平感和合作精神,教導他們分享和合作可以為所有參與者帶來積極的結果。透過鼓勵分享和合作,孩子們學會尊重他人的需求,並理解團隊合作和合作成功的價值。
參與善舉——鼓勵孩子們練習一些小小的善舉。這包括幫助朋友和家人,以及參與社群服務。強調他們行為的積極影響,併為他們提供機會積極地為其他人的福祉做出貢獻。透過做善事,孩子們學習同理心、同情心以及幫助他人的重要性。這培養了他們的人道主義精神,並在他們年幼時就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提供志願服務的機會——讓孩子們參與適合他們年齡的志願者活動,例如幫助當地慈善機構、參與社群服務專案或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透過這些經歷,孩子們瞭解他人的需求以及回饋社會的重要性。這培養了同理心、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志願服務使孩子們能夠積極地為其他人的福祉做出貢獻,從而強調慷慨的重要性以及他們的行動可能對周圍世界產生的積極影響。
促進包容和多元的友誼——當孩子們接觸到包容性的友誼時,他們學習同理心和對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人的欣賞。這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並培養了利他的觀點。包容性的關係使你能夠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挑戰偏見,並促進平等。這些經歷教會孩子們尊重和愛護每一個人,無論他們的差異如何。孩子們透過在友誼中擁抱差異來培養管理複雜環境的能力,並培養同情心、同理心和包容感,這種感覺可以延伸到他們更廣泛的社會圈之外。
鼓勵換位思考——透過幫助孩子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他們培養同理心並考慮他人的需求。這意味著教育人們要超越自己的目標,並考慮他們的行為可能會如何影響他人。透過培養重視包容性和多樣性的世界觀,它培養了更利他的視角。鼓勵孩子們與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人建立友誼,拓寬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對那些與他們不同的人的同理心和善意。
結論
總而言之,教導孩子們同理心,培養感恩之心,鼓勵分享和合作,參與善舉,提供志願服務的機會,促進包容和多元的友誼,以及鼓勵換位思考,所有這些都有助於培養兒童的利他主義。所有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孩子們從小就培養對他人福祉的同情心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