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人工智慧使用的倫理考量
人工智慧 (AI) 在高等教育領域擁有巨大的創新潛力:個性化學習路徑,自動化管理類任務,並透過教育工作者和機構可以利用的高價值資料提供洞察力。然而,如果要在教育中恰當且公平地使用人工智慧,這些進步也帶來了非常關鍵的倫理考量。
資料隱私和安全
教育領域的人工智慧系統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資料,例如學生記錄、學業成績、個人資訊,甚至行為模式。雖然此類資料對於建立個性化學習體驗非常有價值,但也引發了隱私問題。但這些資料屬於誰?這些資料是如何儲存、共享和保護的?教育機構確保安全措施以避免未經授權的訪問導致資料洩露至關重要。其次,學生應該充分了解資訊的收集及其後續用途,以便完全控制其個人資訊。
偏見和公平
人工智慧系統的優劣取決於其訓練資料。如果訓練資料集存在現有的偏見——無論是種族、性別還是社會經濟方面的偏見——人工智慧演算法可能會延續甚至放大這些偏見。這可能會轉化為高等教育,導致對某些學生群體施加不平等,並影響學業成果和機會。在這方面,開發人員和教育工作者必須盡一切努力持續發現和消除人工智慧系統中的偏見,使其更加公平、包容。
透明度和問責制
人工智慧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所謂的“黑箱”問題——人工智慧系統決策過程內部發生的事情對人類來說並不直觀易懂。當這種情況發生在教育領域時,缺乏透明度可能意味著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在人工智慧驅動的決策嚴重影響學生評估或課程安排時會產生不信任。機構應公開部署人工智慧技術,並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決策系統確保問責制。這將包括學生質疑或申訴人工智慧驅動決策的機制。
對教育工作者角色的影響
人工智慧還可以改變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從主要知識來源轉變為學習體驗的促進者。教育工作者將不得不花更多時間進行指導、諮詢以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評分和其他管理任務則完全由人工智慧承擔。這樣一來,教育的人性可能會喪失,因為學生與教育工作者之間關係的至關重要因素將缺失,而這種因素對於個人和學業層面的成長至關重要。必須找到一種平衡,使人工智慧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中發揮補充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
獲取和公平
如果教育領域的人工智慧沒有得到謹慎實施,可能會加劇現有的不平等。例如,人工智慧驅動的學習工具可能只提供給資金雄厚的機構,從而使在條件較差的學校學習的學生處於劣勢。從這些角度來看,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人工智慧,無論其社會經濟背景如何,以免加劇教育差距。這涉及建立適當的基礎設施、培訓教育工作者以及在設計人工智慧工具時考慮不同人群。
在研究中使用人工智慧的倫理
人工智慧也越來越多地用於教育環境中的研究,從大型資料分析到預測學生表現無所不包。無論人工智慧用於何種目的,都需要解決研究參與者的知情同意和匿名問題。研究人員應該期待利用人工智慧改善教育體驗,而不是利用它;此外,預期研究結果將應用於造福所有學生。
結論
高等教育中的人工智慧既蘊藏著令人興奮的希望,也肩負著巨大的倫理責任。機構應對這些挑戰的能力涉及多個關鍵優先事項:資料隱私、解決偏見、保持透明度、保留人類在教育中的參與、促進公平以及維護研究倫理。透過發揮人工智慧的潛力,將為所有人創造更加個性化、公平有效的教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