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炎和中耳炎的區別


乳突炎和中耳炎是兩種不同的耳部疾病,由於症狀相似,經常被混淆。兩種疾病都影響中耳,但病因和治療方法不同。

什麼是乳突炎?

乳突炎是位於乳突骨內的氣房感染,通常是細菌引起的耳部感染的結果。

  • 症狀 − 乳突炎表現為乳突周圍區域的不適、疼痛、發紅和腫脹。與中耳炎一樣,乳突炎通常伴有高燒和劇烈耳痛。耳內可能還會流出液體。

  • 診斷 − 體格檢查和症狀觀察是診斷的主要依據。乳突炎也可以透過影像學檢查,如CT掃描進行診斷,並評估感染的嚴重程度。

  • 病因和併發症 − 乳突炎通常是由細菌性耳部感染髮展和蔓延引起的。類似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埃希氏大腸桿菌、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可以引起中耳炎以及乳突炎。乳突炎是一種潛在的危及生命的感染,如果未經治療,可導致腦膜炎和硬腦膜周圍的其他腦膿腫。

  • 治療 − 頭孢曲松是一種通常靜脈注射給藥的抗生素,每天一次,共14天。除頭孢曲松外,其他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利奈唑胺和萬古黴素。如果形成膿腫,則必須手術切除所有受感染的組織,包括氣房。

什麼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中耳感染,它可能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

  • 症狀 − 發燒、噁心和腹瀉都是中耳炎的症狀。兒童也可能出現一些聽力損失和耳痛。當嬰兒患病時,可能會變得煩躁。中耳炎兒童的耳朵經常流出液體。

  • 診斷 − 醫生可以使用耳鏡檢查耳道並進行診斷。中耳炎的特徵是鼓膜發紅和腫脹。醫生也可能觀察到耳道流出液體。特別是兒童,經常抱怨中耳感染。

  • 病因和併發症 − 耳部感染可能由多種不同的細菌和病毒引起,有時是感冒或流感的後續結果。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埃希氏大腸桿菌是該疾病最常見的細菌病原體之一。中耳炎與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有關。耳部感染與多種細菌有關,包括克雷伯氏菌屬和假單胞菌屬。乳突炎及其後遺症是中耳炎的併發症。

  • 治療 − 治療包括使用布洛芬或泰諾等鎮痛藥。也可能為兒童開具一輪抗生素。醫生會進行鼓膜穿刺術以緩解耳壓。如果鼓膜後積聚了液體或壓力,可以做一個小的切口來釋放一些壓力。由於在耳部感染治療中可能過度使用和濫用抗生素,因此臨床醫生在開處方時必須謹慎。

差異:乳突炎和中耳炎

下表突出顯示了乳突炎和中耳炎的主要區別:

特徵

乳突炎

中耳炎

定義

乳突炎是指乳突氣房的感染。

中耳炎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中耳感染。

病原體

是引起乳突炎的細菌。

病毒和細菌都可以引發中耳感染。

症狀

乳突炎的特徵是乳突區域周圍的不適、壓痛、發紅和腫脹。

中耳炎的特徵是耳痛、聽力損失、易怒、噁心、嘔吐、發燒、腹瀉和耳內流出液體。

病因

乳突炎是細菌性耳部感染(即中耳炎)的常見後果。

中耳感染(即中耳炎)可能由多種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或病毒引起。

治療

乳突炎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抗生素,最常用的是頭孢曲松,但也包括萬古黴素;有時需要進行小手術以切除受感染的組織。

中耳炎的症狀可以用止痛藥、抗生素和/或鼓膜穿刺術來緩解。

示例

水通道蛋白、氯離子、鉀離子、鈣離子和鈉離子通道蛋白等都是通道蛋白的例子。

鈉鉀泵、葡萄糖-鈉協同轉運、纈氨黴素等都是載體蛋白的例子。

結論

總之,乳突炎和中耳炎是兩種影響中耳的不同耳部疾病。乳突炎是乳突骨的感染,是中耳炎的併發症,而中耳炎是中耳的感染,通常發生在兒童身上。

這兩種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都不同,因此尋求醫療幫助以正確診斷和治療疾病非常重要。

更新於:2023年4月21日

94 次瀏覽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