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認知發展
人類是一種高度社交的物種。我們不斷地解讀彼此的行為、手勢和麵部表情,以瞭解潛在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並試圖弄清楚其他人正在想什麼、感覺什麼以及接下來要做什麼。這被稱為心智理論或心理化。根據發展心理學對心智理論的研究,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在人生的頭四五年內逐漸發展。
雖然心智理論的某些特定組成部分在嬰兒期就已顯現,但直到大約四歲時,嬰兒才開始清楚地理解,其他人可能持有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並且這種信念可能是錯誤的。理解青少年心理狀態對於社互動動至關重要,因為它使我們能夠弄清楚其他青少年想要什麼以及他們接下來要做什麼,然後相應地調整我們的行為。
青少年的社會大腦
在過去的 15 年裡,許多獨立的研究人員在確定參與心智理論或心理化的腦區方面表現出了顯著的一致性。這些實驗包括各種刺激,包括故事、短語、單詞、卡通和動畫,所有這些都旨在引發對心理狀態的歸因。心理化任務激活了一個網路區域,包括每個人的後上顳溝 (pSTS)、顳頂交界處 (TPJ)、顳極和背內側前額葉皮層。
該領域神經影像學研究之間的一致性值得注意。pSTS/TPJ、mPFC 和顳極組成的網路區域內持續的活動定位表明,這些區域對於心理化至關重要。
腦損傷研究反覆表明,上顳葉和前額葉皮層參與心理化,因為這些腦區的損傷會影響心理化能力。有趣的是,一項研究揭示了一名患有嚴重 PFC 損傷的患者,他保留了心理化能力,這表明該區域對於心理化並非必需。
然而,這種出乎意料且有趣的發現還有其他原因。由於可塑性,這位患者可能在心理化任務中採用了不同的腦部方法。或者,在不同年齡段對該區域的損傷可能對心理化能力產生不同的影響。Bird 及其同事描述的患者的 PFC 損傷發生在她較晚的年齡(62 歲),而不是之前記錄的大多數心理化任務障礙患者。
晚年 MPFC 損傷保留了心理能力,而早年損傷則有害。MPFC 可能是心理化習得所必需的,但對於隨後應用心理化則並非如此。這很有趣,因為它與最近來自心理化發展性 fMRI 研究的證據一致,這些證據表明,mPFC 在不同年齡段對心理化的貢獻不同。
青少年心理社會發展
這個時期的社會心理發展可以描述為強調自主發展、身份認同和未來導向的發展活動。青少年發展的第一階段始於青少年試圖在情感上和經濟上獨立於父母。這種衝突始於青春期早期(12 至 14 歲),其特徵是形成同性同伴群體、對家庭活動的興趣下降以及無視父母的指導。
在這個時期,青少年關注他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主要由同性組成的同伴群體經常被理想化,並且對青少年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青少年可能會利用服裝、髮型、語言和其他裝飾來融入他們的同學。
在此期間,那些無法與任何同學認同的青少年也可能面臨重大的心理挑戰。隨著他們接近青春期的結束,青少年對身體變化的關注減少了。青少年的注意力從以自我為中心轉向接受更廣泛的同伴、父母或成人群體的標準和理想。治療青少年的臨床醫生可以透過解釋說,青春期發育通常需要家庭成員之間和成員內部的角色變化,這可能會增加壓力和衝突,從而幫助家庭。
在青春期中期(15 至 17 歲),同伴群體變成了異性同伴群體,並承擔了青少年主要的社交功能。青少年開始進行短暫、熱烈的“愛情”關係,以尋找“理想”的伴侶。在這個時期,青少年迷戀成人也並不罕見。隨著自主功能的增長,青少年可能會分析自己的個人經歷,將自己的經歷與他人聯絡起來,並開始關心他人。
到青春期晚期(18 至 21 歲),青少年已經形成了與父母不同的獨立身份。青少年可能會同時遠離他們的同伴群體並努力走向成年。在此期間,青少年與父母的衝突可能會減少。隨著青少年參與更穩定的伴侶關係,他們會發展出負責任的行為和更成熟的個人價值觀。兒科保健提供者應該意識到,大多數青少年會逐漸尋求獨立。
遠離父母可能表明青少年需要幫助過渡。根據特定研究,11 歲的女孩有 68% 的時間與家人在一起,22% 的時間與朋友在一起,而 18 歲的女孩分別為 46% 和 44%。關於日益增長的獨立需求,為父母提供預期幫助可以提醒父母注意這一關鍵的發展時期,指導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鼓勵獨立,並緩解家庭的一些擔憂。
線上心理化應用在青春期中期仍在發展
大多數關於社會認知的發展研究都集中在幼兒時期,因為孩子們到四歲時就能完成相對複雜的心理化任務。這是由於缺乏合適的正規化。必須提高任務的語言和執行要求,以構建一項心理化任務,該任務不會在五歲及以上兒童中引發天花板效應。這使得難以將任何與年齡相關的績效提升完全歸因於更大的心理化能力。
然而,可以預測,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與心智理論相關的腦區的長期結構和功能發展可能會損害心理狀態的理解。此外,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證據表明,青少年的社會能力和社會行為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可能是由於對他人進行思考和交往的方式更加複雜,包括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
我們最近修改了一項任務,該任務要求在溝通遊戲中做出判斷時線上使用心智理論,這會導致許多錯誤,即使在成人中也是如此。在我們對該任務的計算機版本中,參與者會看到一系列包含物件的貨架,他們被要求由一位“導演”移動這些物件,而這位“導演”只能看到部分物件,而看不到所有物件。為了正確理解關鍵命令,參與者必須採用導演的視角,並且只能移動導演可以看到的物品(導演的條件)。
結論
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在人生的頭四五年內逐漸發展,並且對於社互動動至關重要。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上顳葉和前額葉皮層參與心理化。青春期是重要的社會發展時期,其特點是身份認同、自我意識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心理變化。
最近的 fMRI 研究表明,mPFC 活動在青春期和成年之間下降。在青春期和成年之間,mPFC 活動在心理化過程中下降,但已經提出了兩種理論來解釋這一點。青春期與社會能力和行為的增強有關,但青春期中期的青少年在導演條件下犯了更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