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錄轉座子和DNA轉座子有什麼區別?
介紹
轉座因子(TEs)是可以從基因組中的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的基因序列。它們幾乎存在於所有生物體中,並在塑造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TEs 主要分為兩大類:反轉錄轉座子和DNA轉座子。儘管這兩類 TEs 共享相同的轉座一般機制,但它們在結構、轉座機制和進化歷史方面有所不同。
DNA轉座子
DNA轉座子是最簡單的一種TEs,由一個轉座酶基因和兩側的末端反向重複序列 (TIRs) 構成。它們通常透過“剪下-貼上”機制移動,其中轉座酶從其原始位置切除轉座子,然後將其插入基因組中的新位點。根據 TIRs 的方向,這種機制可以在目標位點產生基因物質的重複或缺失。
DNA轉座子廣泛存在於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它們通常成簇存在,並且在某些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可能佔據很大一部分。例如,在果蠅(黑腹果蠅)中,DNA轉座子約佔基因組的 3%。一些著名的 DNA 轉座子例子包括玉米中的 Ac/Ds 元件、果蠅中的 P 元件以及基因工程中使用的 Sleeping Beauty 轉座子。
反轉錄轉座子
另一方面,反轉錄轉座子比 DNA 轉座子更復雜,並且具有更多樣的結構。它們通常由兩個開放閱讀框 (ORFs) 組成,兩側是被長末端重複序列 (LTRs) 或短散佈核元件 (SINEs) 和變長串聯重複序列。
ORFs 編碼反轉錄轉座過程所需的蛋白質:逆轉錄酶,它將 RNA 複製成 DNA;整合酶,它將 DNA 複製本重新插入基因組。反轉錄轉座子透過 RNA 中間體移動,因此被稱為“複製-貼上”元件。
反轉錄轉座子在真核生物基因組中含量豐富,尤其是在植物和脊椎動物中,它們可能構成基因組的 40% 以上。例如,人類基因組包含約 48% 的反轉錄轉座子序列,其中大部分是非功能性的古代轉座事件殘餘。
反轉錄轉座子分為兩大類:LTR 反轉錄轉座子(也稱為逆轉錄病毒)和非 LTR 反轉錄轉座子(如長散佈核元件或 LINEs 和短散佈核元件或 SINEs)。LTR 反轉錄轉座子與逆轉錄病毒具有相似的結構,並與一些脊椎動物基因的進化有關。
反轉錄轉座子和 DNA 轉座子的區別
反轉錄轉座子和 DNA 轉座子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它們的轉座方式。反轉錄轉座子透過 RNA 中間體移動,因此需要將其 RNA 逆轉錄成 DNA,而 DNA 轉座子則直接以 DNA 的形式移動。這種差異對其轉座機制和進化史有幾個影響。
例如,反轉錄轉座子可以插入基因組中的任何位置,包括基因內,而 DNA 轉座子的目標位點範圍更有限。反轉錄轉座子也更容易在 DNA 損傷位點(如雙鏈斷裂)處插入,這可能導致染色體重排和基因破壞。相反,DNA 轉座子通常整合到特定序列中,通常對基因組的破壞最小。
反轉錄轉座子和 DNA 轉座子都是可移動的遺傳元件,但除了轉座方式外,它們在許多方面都不同。以下是這兩類 TEs 之間的一些更詳細的區別
結構
如前所述,DNA 轉座子通常由編碼轉座酶的單個基因組成,兩側是末端反向重複序列 (TIRs)。相比之下,反轉錄轉座子的結構更復雜,其變化範圍很大,取決於反轉錄轉座子的家族或譜系。LTR 反轉錄轉座子在其末端包含兩個 LTRs,它們是相同的序列,通常長几千個鹼基對。編碼逆轉錄酶和整合酶的 ORFs 位於 LTRs 之間。另一方面,非 LTR 反轉錄轉座子缺乏 LTRs,並且具有更多樣的結構,例如 LINEs,它有兩個被目標位點重複序列包圍的 ORFs,以及 SINEs,它更短,依賴於其他 TEs 的機制來實現其移動性。
轉座方式
如前所述,反轉錄轉座子透過 RNA 中間體移動,而 DNA 轉座子則直接以 DNA 的形式移動。反轉錄轉座子的生命週期始於宿主細胞的 RNA 聚合酶將反轉錄轉座子 DNA 轉錄成 RNA。
然後,由反轉錄轉座子編碼的逆轉錄酶將 RNA 逆轉錄成 cDNA 複製本,然後由反轉錄轉座子編碼的整合酶將其重新插入基因組。相反,DNA 轉座子由轉座酶從其原始位置切除,然後由相同的酶將其插入基因組中的新位點。
結論
反轉錄轉座子和 DNA 轉座子是兩類轉座因子,除了轉座方式外,它們在許多方面都不同。反轉錄轉座子具有更復雜的結構,透過 RNA 中間體移動,沒有特定的目標序列,並且在真核生物基因組中數量更多。
DNA 轉座子具有更簡單的結構,直接以 DNA 的形式移動,具有特定的目標序列,並且在基因組中丰度較低。瞭解這兩類 TEs 之間的區別對於研究基因組進化、基因調控以及由 TE 插入引起的遺傳疾病至關重要。對 TEs 生物學的進一步研究無疑將揭示基因組運作和生命進化本身的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