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星雲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


星雲是由氫、氦和其他電離氣體組成的星際塵埃雲。最初,它是指任何瀰漫的宇宙天體,包括銀河系以外的星系。

大多數星雲都非常巨大,甚至直徑達到許多光年。從地球上用肉眼幾乎無法察覺的星雲,如果靠近它,看起來會更大,但不會更亮。獵戶座星雲是天空中最亮的星雲,它覆蓋的區域是滿月直徑的兩倍,可以用肉眼看到,但早期的天文學家卻錯過了它。

許多星雲之所以可見,是因為嵌入其中的熱星導致的熒光,而另一些星雲則非常瀰漫,必須用長時間曝光和特殊的濾鏡才能識別。

在這些區域,氣體、塵埃和其他物質的聚集“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密集的區域,這些區域吸引更多的物質,最終會變得足夠稠密以形成恆星。然後,剩餘物質被用來形成行星和其他行星天體。

被稱為星雲的宇宙天體分為四大類。

超新星遺蹟

超新星遺蹟(SNR)是恆星在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結構。超新星遺蹟由膨脹的衝擊波限定,包含從爆炸中丟擲的物質。

超新星形成主要有兩種方式

  • 一顆巨大的恆星可能耗盡燃料,停止在其核心產生聚變能量,並向內坍縮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 一顆白矮星可能會從伴星那裡積累物質,直到達到最小質量併發生熱核爆炸。

暗星雲

暗星雲是一種星際雲,其密度大到足以阻擋其後方天體發出的光。光的阻擋是由位於大型分子云最冷、最密集部分的星際塵埃顆粒引起的。

暗星雲的星團與巨分子云有關。孤立的小暗星雲被稱為博克球狀體。與其他星際物質一樣,只有無線電波或紅外感測器才能探測到它遮擋的物體。

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是一種發射星雲,由老齡巨星在其晚期階段拋射出的膨脹、明亮的電離氣體殼組成。大多數行星狀星雲的形成是由於恆星生命週期的最後階段,恆星的外層被強烈的恆星風拋射出去。在大多數紅巨星的大氣層消散之後,熾熱明亮的核心(稱為行星狀星雲核,PNN)發出的強烈輻射會使外層電離。

H II 區

H II 區或 H II 區是電離的星際中性氫的區域。它是一個部分電離的氣體雲,最近才發生恆星形成,其大小從一到許多光年不等,密度從每立方厘米幾到大約一百萬個粒子不等。獵戶座星雲現在已知是一個 H II 區,1610 年由尼古拉-克勞德·法布里·德·佩雷斯克用望遠鏡觀測到。

更新於: 2020年6月26日

458 次瀏覽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