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議程


引言

英國人來到印度的目的是擴張和剝削。在英國殖民者之前,許多歐洲列強,例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都殖民了亞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區。這些國家被英國人所取代,英國統治世界的程度,以至於一位印度民族主義者評論說,大英帝國如此龐大,以至於帝國境內永無日落。

英國人透過貿易進入印度,但卻是用武力(暴力)建立了統治。大英帝國的擴張如此之大,需要有效的行政管理以及當地人民的合作。最初,為了合作,英國人依賴於君主制和貴族階級。

但從1813年起,英國人開始在殖民地推廣科學知識。最初,英國教育僅限於精英階層,例如,羅摩·摩漢·羅伊在接受西方教育後,於1817年在加爾各答建立了學院。

麥克奧萊報告

麥考利勳爵是印度現代英語教育的先驅,英國官員之間存在爭議,被稱為“東方主義者與英國主義者之爭”,其中東方主義者認為,英國政府應在現代學習的同時,發展印度傳統教育體系;而英國主義者則認為,只有現代學習應該得到政府的資助和支援。

最終,1835年,麥考利勳爵以支援英國主義者的方式解決了這場爭議。他的想法是培養出一批“血統和膚色是印度人,但品味是英國人”的階層。這意味著如果為印度精英階層提供教育,這將導致向下滲透。

儘管英國人的主要目標是創造一個能夠服務於英國人在行政和社會方面利益的文明社會階層,但英國人還試圖在其殖民地擴張其文化霸權。

儘管英國的這種政策受到了許多印度民族主義領導人(如甘地、奧羅賓多、蒂拉克等)的批評。

英語教育奴役了我們

作為堅定的印度民族主義者,甘地批評了這種教育體系,因為它摧毀了印度人民的靈魂。甘地認為,英語教育是英國統治印度所使用的工具之一。在民族運動期間,甘地多次要求印度學生離開印度大學,走上街頭。甘地說,英語使印度人相信印度人不如英國人。

甘地認為,教育不應該僅僅侷限於培養熟練勞動力。甘地批評了“讀寫”教育;他認為,僅僅讀寫並不等於教育。教育應該融入人的身心。甘地還認為,教育不應該侷限於精英階層,而應該普及大眾,他的建議之一是為中小學兒童提供免費教育。

甘地更關注道德品質而非技能教育。

泰戈爾和平住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一位精通西方和當地語言的詩人,曾被英國授予爵士稱號。童年時期,他不喜歡學校的教育體系,因為它充滿了限制和紀律,他將其描述為監獄。與甘地不同,他不反對現代教育。但他希望現代西方教育與印度傳統教育體系之間能夠協同發展。

他創立了一個和平住所,被稱為聖尼克坦。這所教育機構注重自學原則,而非英國教育家在印度實施的課堂原則。他希望培養創造性學習的技能。

他認為,創造性學習來自於自由和自然,這就是為什麼他將他的教育機構設立在距加爾各答城市生活100公里遠的地方。他與桑塔爾部落社群合作,因為該社群靠近聖尼克坦。

甘地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教育觀的差異

關於現代教育

  • 甘地——甘地反對現代教育,因為它使印度人自卑。

  • 泰戈爾——泰戈爾不反對印度教育。

關於傳統教育

  • 甘地——甘地優先考慮印度傳統教育。

  • 泰戈爾——而泰戈爾將現代教育和印度傳統教育結合起來。

關於結果

  • 甘地認為,教育的結果將是全面發展。

  • 而泰戈爾更關注道德品質。

  • 甘地支援民族主義的教育課程。

  • 泰戈爾認為,教育應該使我們成為人。

  • 甘地反對英國教育,專注於民族教育,而泰戈爾沒有反對任何特定的教育。他認為,教育應該來自任何地方。

結論

英國人在印度推廣英語教育是為了確立其文化霸權,並使印度本土語言使用者顯得自卑。英國人希望從當地社群獲得熟練的官僚,以維持其在印度的龐大帝國。這就是他們向精英階層傳播現代西方教育的原因。著名的麥考利報告提出了向下滲透理論,但真正的意圖是讓印度人在膚色上是印度人,但在品味上是英國人,以便英國人可以透過精通英語的印度階層來統治民眾的心靈。

儘管英國的政策受到甘地等印度民族主義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彈。甘地反對英語教育,因為它使印度人在與英國人相比時顯得自卑。印度新的受過西方教育的領導人,如尼赫魯,並沒有反對英語教育,而是積極推廣它。他認為,印度的進步將透過現代西方教育的道路實現。他建立了許多印度理工學院和科學研究機構,如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AIIMS)、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等,以向大眾灌輸科學精神。

常見問題

Q1. 1854年著名的伍德派遣是什麼?

A1. 它否定了向下滲透理論,因為它行不通。它概述了印度教育政策的路線圖。小學教育應該用當地語言進行,然後高等教育應該用英語和當地語言進行。它還側重於教師培訓和女子教育。

Q2. 1904年印度大學法案是什麼?

A2. 在克爾尊勳爵時期,為了遏制大學中的民族主義活動,英國政府頒佈了印度大學法案。該法案限制了大學在其行動中的自由。以改善教育的名義,它限制了大學的自由。

Q3. 泰戈爾為什麼放棄爵士稱號?

A3. 1919年在旁遮普邦發生的賈利安瓦拉巴格慘案激怒了全國;從上到下的領導人都強烈譴責英國的行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為了抗議警方的行動而放棄了爵士稱號。

Q4. 什麼是計劃委員會?

A4. 計劃委員會是負責制定國家發展政策的機構。計劃委員會制定五年計劃。計劃委員會的主席是總理。2015年,計劃委員會改名為國家機構轉型印度(NITI AYOG)。

更新於:2022年12月26日

瀏覽量:503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