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擇偶策略
謹慎選擇配偶的女性不太可能失去她們的生殖投資。男性可能會受到強烈選擇,以選擇女性喜歡的特定特徵。大多數女性認為這些特徵是她伴侶健康狀況的指標。選擇有利於選擇男性的女性,增加了她們後代成功的機率。擁有更精緻或更鮮豔裝飾的雄性可能表明配偶的價值,並可能有機會與特定女性交配。
雖然交配至關重要,但這可能是一件代價高昂的事情——女性應該比男性更挑剔配偶,因為交配風險,如攻擊性或傳播,會對後代的生殖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女性選擇理論認為,大多數人類女性,就像許多其他哺乳動物的女性一樣,已經發展出對擅長提供資源的男性的交配偏好。
女性擇偶模型
女性擇偶的四大主要進化模型是“直接效用”、“良好基因”、“短暫選擇”和“感覺偏見”模型。
在直接效用模型中,選擇有利於遺傳上傾向於選擇擁有有形資源的配偶的女性,例如免受捕食者的保護。
在後代沒有直接受益的系統中,選擇可能有利於選擇擁有所謂的“良好基因”的配偶的女性。進化生物學家認為,作為男性遺傳品質準確和誠實指標的特徵,應該在根據基因選擇男性時被女性使用。
在一個普遍性選擇模型中,男性性狀與女性對該性狀的偏好之間存在遺傳相關性。例如,如果一個的頻率增加,比如說透過選擇,另一個也會因為這種相關性而增加。這個過程可以“滾雪球”,導致男性特徵戲劇性地展現,以及堅定的女性偏好。
在情感偏見擇偶模型中,女性最初偏愛男性的某種特徵,因為女性的神經系統在擇偶生活之外的語境中對該特徵做出反應。
女性擇偶策略
已經提出了兩種解釋後代擇偶的主要機制:良好基因和任意的費雪過程。
良好基因
在“良好基因”情景中,雄性之間的差異為雌性提供了關於不同雄性的遺傳品質的資訊,雌性可能會遺傳這些資訊。“良好基因”模型與“直接利益”模型一樣,在自然選擇與性選擇之間的假定作用之間存在對應關係,因為對某些雄性特定後代的偏好可能使雌性獲得更高的存活率和生育力。
例如,良好基因可能是那些允許雄性攜帶“缺陷”但在具有麻煩性狀的情況下仍然存活的基因,那些表示抗病能力的基因,或者與後代基因更相容的基因。儘管幾十年來對許多物種的女性擇偶進行了研究,但對良好基因後代選擇的證據仍然很少。這種明顯的缺乏成功繼續引發關於良好基因組建模在這個領域的重要性方面的爭論。
費雪的任意選擇
以最初提出該模型的R. A. Fisher的名字命名,該模型表明女性的偏好可能會進化為任意特徵,並且不提供關於男性品質的資訊,因此不會增強自然選擇的影響。如果女性對特定特徵產生偏好,那麼擁有該特徵的雄性將被選為配偶。
這種混合交配將在偏好和性狀之間建立遺傳相關性。任意性狀的適應優勢僅僅是因為它與偏好的協方差。透過選擇具有特定性狀值的雄性,雌性獲得了間接的好處,即產生對具有該偏好的雌性更具性吸引力的後代。
這個過程可能導致無法控制的正反饋迴圈,其中隨著偏好選擇的增加,性狀變得更加誇張。然而,其他模型表明,諸如此類的反饋迴圈只是費雪過程許多可能的進化結果之一。
基於男性廣告的選擇
女性對男性在報紙上釋出的個人廣告的回應是一個證據。如果女性的品味影響了她們的交配決定,她們應該更頻繁地回應那些暗示她們經濟狀況良好的男性。Baize 和 Schroeder(1995)使用了來自兩家報紙(一家來自西海岸,一家來自中西部)的 120 個個人廣告樣本,來檢驗這一假設。作者向釋出廣告的人發放了問卷,詢問他們的情況、回應率和性格特徵。
許多特徵預測了男性收到回覆信件的數量。其次,年齡是一個重要的預測指標,女性對年齡較大的男性的反應比對年齡較小的男性的反應更頻繁。其次,收入和教育是重要的預測指標,女性對廣告中顯示工資更高、受教育年限更長的男性做出回應。一項對波蘭 551 名男性發布的廣告回應率的研究揭示了類似的發現。受教育程度更高、年齡稍大、身高更高且提供更多資源的男性比缺乏這些特徵的男性收到的女性回應更多。
基於職業地位的選擇
第二組結果是關於那些能夠得到她們想要的東西的女性,那些擁有男性在配偶身上想要的特徵(如美麗)的女性。這些女性的伴侶偏好是什麼?研究人員在三項社會學研究中觀察到,漂亮女性與社會地位和經濟資產比不太漂亮的女性更好更優秀的男性結婚。一項研究將女性的美麗與她們丈夫的職業地位聯絡起來。
不同群體的相關性均為正,範圍從 +0.23 到 +0.37。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的育人研究所進行了縱向研究。工作人員在這些女性十幾歲時對其未婚女性的物理吸引力進行了評級。在成年後結婚後,對這組女性進行了後續追蹤,並檢查了她們丈夫的就業狀況。
分別分析了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女性的結果。大約十年後,在青春期女性的美麗與她們丈夫的職業水平之間的關聯對於工人階級女性為 +0.46,對於中產階級女性為 +0.35。在這個樣本中,女性的美麗與其丈夫的地位(+0.43)的關聯比其他女性因素(如社會階層)更強。總之,女性的美麗似乎是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最能獲得她們想要的東西的女性似乎選擇擁有大多數女性想要的特徵的男性——擁有聲望和財富的男性。
基於伴侶年齡的選擇
關於婚姻中新娘和新郎年齡差異的人口統計資訊提供了關於女性實際伴侶選擇的第三個資料來源。請記住,女性偏愛年齡較大的男性。在一項對 37 個國家的全球調查中,女性平均更喜歡比她們大 3.42 歲的男性。
這 37 個國家中有 27 個提供了關於實際年齡差異的人口統計資料。這組新娘和新郎之間的實際年齡差異為 2.99 歲。在每個國家中,新郎的平均年齡都大於新娘,從愛爾蘭的 2.17 歲到希臘的 4.92 歲不等。總之,女性對年長丈夫的渴望導致她們嫁給年長的男性。女性的實際交配決定與她們公開表達的偏好一致。
基於避免亂倫的選擇
在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中,與一級親屬(例如,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存在大量的反亂倫偏見。非人類大型猿類和人類都避免與一級親屬發生關係。避免亂倫是一種進化機制,可以防止不需要的等位基因和表型在一個群體中持續存在。有許多機制可以避免亂倫,包括社會和生物機制,包括基於性別的分散。
雖然近親迴避在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普遍存在,但只有人類對亂倫行為有社會後果。在大多數西方社會,對於一級親屬(父母與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的亂倫行為都有明確和嚴格的法律規定。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避免亂倫的一個重要機制是基於性別的分散。
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的社會群體由幾個生育雌性和一到幾個雄性組成。在大多數群體中,雄性或生育雌性會離開它們的繁殖群體。在靈長類動物中,嬰兒和青少年有很長的發育期;父母的熟悉程度表明遺傳關聯。因此,後代與父母或兄弟姐妹之間不會發生繁殖。
與近親交配往往會降低繁殖成功率(近交衰退),因為它增加了罕見、危險的隱性等位基因在後代中表達的風險。然而,當動物缺乏足夠的親屬關係知識,或者避免近交的成本過高時,亂倫可能會發生。父子交配被完全避免。近親迴避在遺傳和社會擇偶中是顯而易見的。使用微衛星進行的父系分析表明,鳥類在選擇近親作為基因配偶方面幾乎總是受到限制。
擇偶理論預測,動物已經進化出與基因差異較大的配偶交配的策略,從而獲得適應性優勢。當成年動物不分散到群體物種中時,物種間的親屬關係評估可能是擇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二元選擇測試表明,雌性更傾向於與非兄弟雄性而不是兄弟雄性交配,從而避免亂倫。
此外,近親繁殖會顯著降低其繁殖成功的機率。與預期相反的是,當雌性在群體中的非兄弟成員和非繁殖成員之間進行選擇時,它們不會避免與遠親的非繁殖成員交配,極端的近親繁殖反而提高了它們的繁殖成功率。
結論
女性擇偶的四大主要進化模型是直接效用模型、優秀基因模型、瞬態選擇模型和感覺偏見模型。優秀基因可能是那些允許雄性攜帶“缺陷”但在具有麻煩性狀的情況下仍然生存的基因,那些表示抗病能力的基因,或者那些與後代基因更相容的基因。
費雪的任意選擇理論認為,女性的偏好可能會對任意性狀進化,導致不可控制的正反饋迴圈,其中隨著偏好選擇的增加,該性狀變得更加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