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崛起


導言

阿道夫·希特勒年輕時的學術能力促成了他的崛起和惡名。希特勒深刻的理解和大眾宣傳是其受歡迎的最重要因素。他還強調強者統治弱者的權利。1919年9月加入德國工人黨(DAP)後,阿道夫·希特勒的權力之路開始了。在該黨的早期,希特勒迅速崛起。在他威脅要離開除非成為該黨最佳演說家之一後,他被任命為黨魁。

阿道夫·希特勒的早期歲月

阿道夫·希特勒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在他父親退休後的林茨度過。這是他一生中最喜歡的城市,他表達了希望在那裡被埋葬的願望。

由於學習成績不穩定,希特勒只完成了中學教育。

他想學習藝術,並且有一定的天賦,但他兩次被維也納美術學院拒絕。他多年來過著孤獨的生活,靠繪畫明信片和廣告勉強維持生計,在各個市政旅館之間輾轉。

1914年10月,希特勒被派往比利時,參加了第一次伊珀爾戰役。他於1916年10月參加了戰鬥,兩年後在伊珀爾中毒氣。

魏瑪共和國的建立

20世紀初,德國作為一個強大的帝國,與奧地利並肩作戰,對抗協約國。每個人都懷著熱情參戰,希望迅速取得勝利。他們不知道戰爭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歐洲的資源會以多快的速度枯竭。由於德國佔領法國和比利時,為世界其他國家效仿鋪平了道路。然而,在1917年美國加入的幫助下,協約國戰勝了德國和中央同盟國,於1918年11月取得了勝利。帝國德國的失敗和皇帝的退位為議會政黨重塑德國政治提供了機會。一個民選的國民議會在魏瑪制定了一部聯邦民主憲法。

另一方面,這個共和國並沒有得到人民的廣泛歡迎,部分原因是它被迫接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失敗後必須接受的條款。凡爾賽條約對協約國來說是一個嚴厲而屈辱的和平條約。德國十分之一的海外領土被法國、波蘭和丹麥佔領。根據戰爭罪責條款,德國對戰爭本身以及他們自己公民和其他協約國公民的死亡負責。許多德國人將戰爭的失敗以及在凡爾賽的屈辱歸咎於新的魏瑪共和國。

戰爭的後果

這場衝突對整個歐洲大陸的精神和經濟福祉都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不幸的是,年輕的魏瑪共和國不得不承擔前帝國錯誤的負擔。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社會和政治產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響。士兵的地位高於人民。近年來,政治人物和宣傳人士非常強調男性的侵略性、力量和男子氣概。戰爭宣傳和民族自豪感主導著公眾輿論,新的保守派獨裁統治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民眾支援。

蕭條時期

德國的投資和工業復甦完全依賴於短期貸款,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由於華爾街股市崩盤,這項援助在1929年終止。人們爭先恐後地拋售股票以避免價格下跌。僅一天就賣出了1300萬股股票。這一事件成為大蕭條的先兆,標誌著它的開始。工廠倒閉,出口下降,農民遭受巨大損失,投機者撤回了資金。

削減工資和裁員成為家常便飯。目前失業人數創下歷史新高。他們因經濟危機而焦慮和恐懼。政治上,魏瑪共和國也岌岌可危。魏瑪共和國的缺陷使其容易受到專制主義的影響。

希特勒的崛起

這場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為希特勒的崛起提供了背景。

  • 希特勒的早期生活在奧地利飽受貧困之苦,他於1889年4月14日出生在那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參軍,在前線擔任信使,晉升為下士,並獲得勇敢勳章。他對德國的失敗感到震驚,並參與了凡爾賽條約。

  • 1919年,他加入了當時規模很小的德國工人黨。他計劃最終控制該黨,並在這樣做之後將其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在接管巴伐利亞後,希特勒打算向柏林進軍並奪取權力。他被捕,因叛國罪被起訴,然後在調查失敗後獲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納粹成功地爭取了公眾支援。隨著時間的推移,納粹主義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運動。

  • 1929年以後,銀行倒閉,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中產階級面臨貧困。在這種情況下,納粹的宣傳給人們帶來了對美好未來的希望。1928年,納粹黨在德國議會(帝國議會)的得票率僅為2.6%。

  • 希特勒是一位有力的演說家。人們被他充滿激情的話語所打動。他誓言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為下一代創造光明未來。他說,所有對德國的外國影響和“陰謀”都將被消除。

  • 希特勒創造了一種新的政治風格。他理解儀式和壯觀場面在動員大批人群過程中的重要性。納粹組織了大規模的公共示威和集會,以示他們對希特勒的支援,並團結人民。從納粹禮節到帶有卐字旗的猩紅色旗幟,再到每次演講後預定的掌聲,這一切都是表演的一部分。

  • 1932年3月13日的選舉中,阿道夫·希特勒被選為保羅·馮·興登堡的主要反對候選人。這是興登堡的第二個七年任期,但隨著他對魏瑪共和國的不滿日益加劇,他的實際政治權力減弱了。最終,他之所以能夠繼續擔任總統,只是因為社會民主黨的勉強支援,他們渴望讓他繼續執政以阻止希特勒。

  • 希特勒的言論經常直接針對當時傾向左翼的社會民主黨人。興登堡認為他可以依靠希特勒,希特勒在選舉中獲得第二名,並被任命為德國總理。此時,希特勒是一位受歡迎的人物,得到保守派政治家、大工業家、軍人和工人的支援。

  • 他將技術進步的概念融入到他的種族純潔理論中,因為他將德國視為歐洲的主導力量,與其他種族的“原始人”相反。他聲稱一個民族優於其他民族,以此來為殖民主義和奴隸制辯護。他的競選活動以充滿仇恨的演講為標誌,預示著他未來的政治。

結論

納粹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將經濟復甦外包給經濟學家希亞爾馬·沙赫特,後者希望透過國家資助的創造就業專案實現充分產出和就業。該專案催生了著名的德國高速公路。此外,希特勒在外交政策上也取得了迅速的成功。1933年,國聯被廢除;1936年,萊茵蘭被重新佔領;1938年,奧地利和德國重新統一為“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領袖”。

他隱含的支援來自英國,英國認為凡爾賽條約的判決過於嚴厲。國內外的迅速成功似乎扭轉了局勢。希特勒即將完成對東歐的征服,這是他幾年前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德國人需要食物和住所,他打算確保他們得到這些。

常見問題

問1. 希特勒是誰?

答:希特勒是一個供應倉庫(此處原文有誤,應理解為比喻)。年輕人的生活觀可能會有偏差。希特勒的學術能力幫助他成名。希特勒深刻的理解和大眾宣傳是他受歡迎的最重要因素。

問2. 希特勒是如何上臺的?

答:1934年8月,保羅·馮·興登堡總統去世,標誌著希特勒上臺的頂峰。希特勒擔任德國元首,同時兼任總理和總統。

問3. 關於希特勒的上臺,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答:希特勒及其納粹黨的崛起得益於普遍的經濟困境、恐怖以及對未來更糟時期的預期,以及對政府似乎無力應對局面的憤怒和不滿。

更新於:2023年12月29日

68 次瀏覽

啟動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