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中的OSI模型
什麼是OSI模型?
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制定了開放系統互連 (OSI) 模型,該模型允許不同的通訊系統透過標準協議進行通訊。簡單來說,OSI 建立了計算機系統之間相互通訊的標準。
從透過通訊媒體傳輸位的實際實現到分散式應用程式中資料的最高級別表示,該模型將通訊系統中的資料流劃分為七個抽象級別。
每個中間層都為其上層提供一類功能,同時接收來自下層的服務。標準通訊協議用於在軟體中實現功能類。
OSI 模型創建於 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旨在適應許多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增長,這些系統正在爭奪在全球大型國家網路運營中的使用權。該模型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開放系統互連組 (ISO) 在 20 世紀 80 年代的工作成果。
雖然旨在提供網路的完整定義,但該模型未能獲得早期網際網路架構中軟體架構師的關注,這一點可以從 Internet 工程任務組 (IETF) 主要贊助的不太規範的網際網路協議套件中看出。
OSI 模型是如何工作的?
OSI 模型是 IT 網路專業人員用來模擬或構思如何在網路上傳輸或接收資料的模型。大多數 IT 網路認證,包括思科認證網路工程師 (CCNA) 和 CompTIA Network+ 認證計劃,都需要您瞭解這一點。如前所述,該模型旨在將資料傳輸標準、流程和協議分解為七個級別,每個級別負責完成與資料傳輸相關的特定任務。
OSI 模型基於網路中兩個點的通訊,該通訊分為七個級別或功能。
此設計中的每一層都為其上層提供服務,而其上層又由其下層提供服務。因此,在使用者之間的給定訊息中,資料將向下移動到源計算機中的各層,然後跨網路,然後向上移動到接收計算機中的各層。只有頂層的應用層不向更高級別的層提供服務。
OSI 模型的各層
OSI 模型分為七層,如下所示:
- 物理層
- 資料鏈路層
- 網路層
- 傳輸層
- 會話層
- 表示層
- 應用層
OSI 模型的特性
OSI 模型的頂層主要處理與系統相關的難題,這些難題僅在軟體中使用。程式層最接近使用者。軟體應用程式與終端使用者和應用程式框架進行通訊。直接位於另一層之上的層稱為頂層。
OSI 模型的最低層處理資料傳輸難題。硬體和軟體用於實現資料鏈路層和物理層。物理層是 OSI 模型的最低層,也是最接近物理介質的一層。物理層主要負責將資料放到物理介質上。
OSI 模型的優缺點
使用 OSI 模型有幾個優點,包括:
在計算機網路領域,它被認為是一個標準模型。
該模型同時支援無連線和麵向連線的服務。當用戶需要透過網際網路進行更快的數
它適用於各種協議。
將所有服務打包到一層中使得模型適應性和安全性較低。
以下是 OSI 模型的一些缺點:
會話層(管理會話)和表示層(處理使用者互動)不像 OSI 模型的其他層那樣有用。
某些服務(例如傳輸層和資料鏈路層)在不同層重複出現。
各層不能同時工作;每一層都必須等待接收來自前一層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