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系結構角度來看,計算機網路是如何分類的?
網路是由相互連線或相互通訊的計算機集合組成。透過網路,我們可以共享檔案。
例如——我們的筆記型電腦中有一些電影或pdf檔案。一位朋友想要這些pdf或電影,但他距離我們10公里遠。
但是,如果我們點擊發送按鈕,它就會將檔案傳輸給我們的朋友。在這裡,網路用於將資料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一個地方。
網路可用於資源共享。如果我們的機器儲存空間不足,它可以增加儲存容量。
例如——我們的機器只有2GB空間,但我們必須開啟一個10GB的檔案。我們可以使用雲,在那裡我們可以訪問完整的10GB。此外,如果我們想連線到雲,我們必須使用網路。
如果我們想與另一個人聊天或在網上觀看新聞,所有這些都依賴於網路。
網路體系結構的分類
網路體系結構是組織的硬體、軟體、通訊協議、傳輸模式和連線的框架。
網路的兩種型別如下:
對等體系結構
對等體系結構,也稱為P2P體系結構,是一種網路體系結構,其中每個節點、工作站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任務(責任)。
對等(P2P)也被稱為單一軟體程式,其設計方式使得程式的每個例項都可以同時充當客戶端/伺服器,具有各自的責任和狀態。P2P廣泛用於內容分發,也用於按需內容分發。
它是一種分散式網路體系結構的示例。有線和無線網路都可以配置為對等網路。它用於家庭網路和小型企業,是進行一對一網路通訊的簡單媒介,也稱為檔案共享網路。
缺點
由於所有節點/工作站都承擔相同的責任,但某些節點可能行為異常(攻擊者),因此整個系統的安全性始終面臨挑戰。
在P2P網路中,整個系統的記憶體會增加。
客戶端-伺服器體系結構
客戶端-伺服器網路由多個客戶端或工作站連線到至少一箇中央伺服器組成。
大部分資料和應用程式都安裝在伺服器上。每當客戶端想要訪問資料時,他們都會從伺服器訪問。
在客戶端/伺服器網路體系結構中,網路中的每臺計算機都充當客戶端或伺服器。
伺服器是一臺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其處理和儲存能力都比客戶端強。顧名思義,伺服器為其客戶端提供服務,管理資源併為客戶端提供儲存設施,這些客戶端可以是網路上的其他計算機、移動裝置和其他裝置。
客戶端-伺服器網路由於其設計支援的大量客戶端,因此訪問速度往往更快。
客戶端可以作為工作站執行,無需共享任何資源。升級軟體應用程式和檔案更容易,因為它們儲存在一臺計算機上。
客戶端依賴伺服器獲取其資源,如檔案、儲存、外設和處理器。
大量的計算機和裝置可以連線到客戶端/伺服器網路並由人工管理員管理。
Web伺服器處理HTTP請求並提供網頁,網路伺服器監控網路活動。
差異
客戶端-伺服器和對等網路體系結構的主要區別如下:
在客戶端-伺服器體系結構中,計算機節點被區分為客戶端節點和伺服器節點。在對等網路中,不存在這種區別。
在客戶端-伺服器體系結構中,伺服器和客戶端的目的和任務是不同的——客戶端向伺服器傳送請求,而伺服器則響應它們。在對等網路中,所有對等節點都可以同時傳送請求和響應。
在客戶端-伺服器體系結構中,中央節點通常儲存所有資料。在對等網路中,每個對等節點儲存自己的資料。
客戶端-伺服器體系結構的主要目標是資訊共享。對等體系結構的主要目標是對等節點之間的連線。
客戶端-伺服器體系結構成本更高,但更穩定,用於小型和大型網路。對等體系結構成本更低,但穩定性也較差,通常用於小型網路。